太平军于6月2日攻取苏州。徐有壬穷蹙自杀。先是,徐已奏参何桂清弃城逃窜,纵兵害民,“语甚激切”,清廷震怒,“着即革职拿问”。何桂清的死党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奏请将何留营效力赎罪,遂得以滞留沪上,为薛焕出谋划策,“作燃灰之想”。
薛焕想攻陷苏州,为何桂清赎罪。于是遣人潜入苏州,策动叛变,阴谋未逞。在这之后,何桂清指点薛焕与苏常士绅沆瀣一气,奏请借洋兵“助剿”。其时,虽然参谧何桂清的呼声甚高,清廷也已严令将何锁拿解京,但何在其旧属的包庇下,仍徜徉沪上。
成丰十一年(1861年)“北京政变”后,清廷重用曾国藩,令其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事。长期以来,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和何桂清集团存在着尖锐的权力斗争。咸丰二年后,虽然何桂清已被革职,但其旧属仍控制江、浙两省。因此,咸丰十一年底,当太平军猛攻杭州时,曾国藩却命令左宗棠部徘徊于皖赣边界,勒马观变。太平军攻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穷蹙自缢。曾国藩迅速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并于次年派李鸿章率领淮军到达上海,代替薛焕为江苏巡抚,随即将何桂清逮送北京。何桂清集团彻底解体。
何桂清被锁拿到京后,刑部拟斩监候,秋后处决。彭蕴年等十七人上奏竭力为何辩解。审讯时,何申辩退至苏州,是从司道之请,欲保饷源重地。并“引薛焕、查文经等四人禀牍为佐证”。清政府命曾国藩查核议复。曾国藩抓准时机,于同治二年(1862年)复奏说:“疆吏以域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何桂清遂被处决。
左宗棠
胡雪岩与左宗棠关系甚密。自王有龄自缢,胡雪岩投奔左宗棠后,终其后半生,胡雪岩都在忙于为左宗棠筹饷购械、运粮、买机器、办洋务。左宗棠依赖胡雪岩的采办而能安心平发逆,平捻、平回,胡雪岩依赖左宗棠的庇护而能成为“红顶商人”,获得巨大的商业发展机会。左宗棠陛高傲而自然成威严,胡雪岩善恭维而又善经营。从胡雪岩“虽破产而未曾稍有贬抑,气概光明磊落,不愧为杭铁头”来看,二人骨子里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少家境清寒。21岁中举,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失败,遂绝意科场,留心农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林则徐自云南告老还乡,在长沙舟中曾约见左宗棠,促膝长谈。
太平军起事后,左宗棠曾两次入湖南巡抚幕府,先后服务于张亮基、骆秉章门下,咸丰十年(1860年),左由曾国藩保荐,以四品京堂襄办皖南军务。他招募人马,组成一支约5000人的“楚军”,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李秀成部攻袭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死,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接任浙抚。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以衢州为基地进攻浙西。在胡雪岩的建议下,他雇佣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帮助剿平太平军,并称他们“忠义奋发”,“极肯出力”。四月,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兼巡抚。
同治三年(1864年)二至七月,左军连陷杭州、湖州,十月,从杭州起程入闽。同治四年,各路清军在左的指挥下,于广东嘉应州绞杀了太平军全部。
同治五年(1866年)春,左宗棠由粤返闽,当时清廷正在考虑购雇轮船。左致函总理衙门:“就局势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为加强海防,改变“人操舟而我结筏”、“人跨骏而我骑驴”的局面,他建议先在福州创办造船厂。九月,他购买200多亩地为厂营,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着手铁厂、船槽、船厂、学堂等工程,并向国外购置机器、轮机、大铁船槽,同时设立“求是堂艺局”(技术学校),以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军官。十月初三,左调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他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胡光墉任提调。
同治十一年(1873年),他建立甘肃制造局,制造新式枪炮。并写信给采运局委员胡光墉,嘱其在上海购置开矿、掘井、开河机器的同时,“留意访购”织呢机器,准备“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光绪五年(1879年),由德织呢技师石清勒末采购的机器4000箱装来华,由招商局的轮船运到汉口,然后取道陆路运往兰州。光绪六年,织呢局正式开工。共有机器60余架,锭子1080个,投资白银100万余两,成为我国第一个用机器生产的纺织厂。
同治六年(1867年)春,左宗棠入陕。他采取“剿捻宜急,剿回宜缓”的方针,期以五年,剿平捻回起义。他采取强硬措施,先后收降了董福祥部,攻破了马化龙部。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并留督陕甘。
正当左宗棠剿灭捻回起义时,新疆局势日趋严重。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库车、伊犁等地相继爆发反清叛乱,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了五个割据政权。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乘虚入侵南疆,并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立“哲得沙尔”国。同治十年,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李鸿章为代表的“放弃论”者打着加强“海防”的旗号,提出停兵撤饷,暂罢西征,左宗棠据理力争,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先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上堪忧,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然”。清廷接受左宗棠的意见,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用兵新疆,军饷竭蹶。经左宗棠一再催促,清政府决定从户部海关税中拨出200万两,并令各省协饷,而其中大部分,同意左宗棠自筹外债解决。
左宗棠一面屯田,一面备战。“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于1876年收复乌鲁木齐,攻占玛纳斯城,结束了北疆之役。
1877年,左军攻下达坂城,随后进克托克逊。阿古柏为部下所杀,“哲得沙尔”伪政权瓦解。
1877年底,清军发动秋季攻势,攻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最后于1878年初收复和阗。由于收复新疆的胜利,左宗棠被封为“二等侯”。
光绪五年(1879年),崇厚屈于压力和讹诈,擅自与俄订约,除割去大片领土外,还要赔偿500万卢布。消息传来,左宗棠极为愤慨,自请出屯哈密,收复伊犁。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左宗棠率部“舆梓发肃州”。五月进抵哈密。沙俄也增兵伊犁,并派舰船来。清政府为避免冲突,于七月召左回京。光绪七年(1881年)一月,《中俄伊犁条约》在彼得堡签字,争回了部分权益。
左至北京,以大学士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但其性格脾气颇为同僚所不容。他自己也以烦琐刻板的枢臣生活为苦。九月,出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加紧侵略越南,并进逼中国,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法国舰队袭击马尾,福建水师和造船厂毁于一旦,清廷被迫宣战,并任命左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光绪十一年七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在遗折中表示“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蒋益澧
蒋益澧,字芗泉。湖南湘乡人。1853年随湘军王鑫部攻陷岳州,以功叙从九品。后归属罗泽南部下,随克黄梅、广信、义宁州等地,累擢知县。1855年,因随罗泽南回攻鄂南,陷武昌,超擢知府。
1858年,因连克柳州、广远,加布政使衔,署广西按察使。1859年实授按察使,寻迁布政使。不久,太平天国石镇吉部进逼桂林,蒋益澧以防堵不力被劾,降为道员。嗣后,蒋益澧求功心切,愈战愈凶,连败义军,得以陆续开复原职。
1862年,经浙江巡抚左宗棠奏请,蒋益澧调任浙江布政使,旋率所部入浙参加对太平军作战。1862—1864年间,蒋益澧采取“剿抚兼施”政策,先后攻陷寿昌、汤坑、富阳、平湖、杭州、余杭等,并招降了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和“侍王”李世贤的部属蔡元隆、何绍辛等人,获云骑尉世职。
随后,蒋益澧又会同各路清军,在胡雪岩招募的“常捷军”(即中法混合军,亦称花头勇、花勇、坑勇)的配合下,力攻湖州地界各处的太平军,进而攻陷湖州城,“浙杭肃靖”。蒋益澧升为浙江藩司,在胡雪岩的协助下,善后安民,并为左宗棠人马筹粮筹饷,后奉命代左宗棠署理浙江巡抚。1866年擢升广东巡抚。
蒋益澧抚粤后,雷厉风行,裁免关税陋规,斥革丁胥,添增书院经费,设立义学,兴办善堂,颇有建树。但他久历戎行,不通官场陋习,加之恃功傲物,锋芒逼人,因而引起妒恨,后被人寻了不是,乘机弹劾,降二级调用,未及赴任,病逝。
蒋益澧在浙期间,胡雪岩左右逢源,对他敬护有加。兼之处处事事胡雪岩办得都很周到,受到左宗棠的信赖,蒋益澧也一同沾光。所以蒋益澧与胡雪岩相处甚欢,无论是在浙省还是在粤省,都全力支持胡雪岩和左宗棠,成了他们的忠实盟友。
曾国藩
曾国藩之与胡雪岩的关系,书中已屡有所述。起先,曾国藩奉儒家传统,治军处世,皆以此为准则。所以与胡雪岩所依附的薛焕、何桂清、王有龄集团格格不入。胡雪岩也因此逐渐生存于夹缝之中,无所附着。
随后,胡雪岩辅佐左宗棠,兴办船务,购买洋械,因曾左之间固有不合,遂致胡雪岩筹饷困难重重,不得不求助于筹借洋款。
最后,曾国藩自己也逐渐认识到洋务之重要,与其门生李鸿章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而左、李之矛盾,一日比一日加深,终于导致了胡雪岩受攻破产。
曾国藩之于胡雪岩,犹若一巨大的磁石。不过胡雪岩命定与曾国藩不能接近,故而胡雪岩只能在曾国藩的阴影下,小心地避着他走,稍一不慎,即遭祸患。
下边只简述曾国藩之思想变化和活动大略,以验证我们上述关系。
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少小从耕拾束薪”,卖菜篮于市街,多知民间疾苦事。
183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初时服膺姚鼐论学宗旨,致力词章,一求以文证道。所以其一生诗文以立言为意境,笔下滔滔,多叙名教,少见逸致。后从唐鉴讲求为学之方,信宋儒性理可以托身之命。说奉“程朱所谓屈教、穷理、力行、成物”程序,常凛凛于“不为圣贤,便为野兽”。刻苦守己,为日后为人立下了基调,后“好高邮王氏父子之论”,粗得考据章法。
儒家讲求以学与治合一为本义。曾国藩为官京师14年,不仅做学问中人。自其登第后,久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心。身经翰林院、詹事府、内阁,先后以侍郎管礼、兵、工、刑、吏五部,阅历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