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曾仕强点评胡雪岩传奇 > 第43章 发寒热香官逝世 惊炎凉左爵赉书(第10页)

第43章 发寒热香官逝世 惊炎凉左爵赉书(第10页)

儒术之外,曾国藩于百家之论亦多有会心。每举老庄游心之虚静,墨翟治身之勤俭,管商齐民之严整,认为是周孔言中所无而意所必有之事,深信“理之足以见极者,各家未尝不切合也”。

1852年,曾国藩母丧,“丁忧”守制。其时太平军已人两湖,湘鄂震动。曾国藩奉旨帮办团练。选农夫壮健拙朴者操练,效明代戚继光束伍成法,尤重所谓将之以忠义之气;上下部属各自成营,而统领多为儒生,号为“湘勇”。每逢操演之日,常群集诸勇,教以儒子大意,纲常人伦。自谓“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声气相求,呼喊汇聚患难中的地主知识分子。于是,“山野林泽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人人皆以曾公可与言事”。自江忠源、罗泽南、王鑫、李续宾、李续宜、彭玉麟、刘长以次,经生塾师历兵间成悍将者一时迭见辈出,湖湘士渐多杀气。

1854年,曾国藩集合水陆湘勇20营,17000人,作《讨粤匪檄》,再举东下。初,湘军连败,曾国藩几欲自裁。意气稍平之后,以打脱牙和血吞自解,补募兵勇,添造炮船,寄洗耻之心于再图自强。

7月,克岳州,8月,连下武昌、汉阳,获“能战”之名。朝旨加兵侍郎衔,命督师东下。

1855年至1856年,与太平军交战于赣鄂之间,客军羁寄,“一钱一粟,非苦心营则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口训诫则不能战”。心力交瘁,内争外逼,信仰和信念愈见张厉。至1856年秋,太平天国天京内变起,影响及于鄂赣,战场态势稍转。

1857年,曾国藩父丧,回乡守制一年又四个月。1858年,太平军东逼浙江,北结捻军,声势大震,后石达开入广西,上游兵势缓解,曾渐得长江中游事权。其筹规全局之疏力立:“欲破金陵,必先驻兵于滁、和,而后可以去江宁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欲除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之老巢兼庐州,以攻陈逆之必救。”是为随后几年攻下太平军之基本思路。

1860年,中国与法美订《北京条约》,列强既得长江流域种种利益,以太平天国割据东南为虑,有出兵相攻之意。曾国藩对西人“助剿”之议深致疑虑。

1862年,曾国荃屯扎雨花台,直逼金陵;左宗棠、李鸿章同年统兵入浙江、苏南。

1864年6月,金陵下。曾国藩已久识人世坎坷与宦场情态,私心有“芷热收声,引嫌谢事”之想。

不久,诏书促曾国藩赴山东剿捻,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皆归节制。自督师剿捻以来,所至不能见功,赴任年余,前后受攻。几度上奏折,请求开缺皆不得。

1868年,曾国藩晋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1870年,还调两江总督。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人挟条约人长江,曾国藩于“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感受深切,日夜置于思量之中。湘军破安庆后,曾设安庆军械所,用汉人工艺仿作新式船炮。后逐渐知道西人利益,皆由机器制造,就派荣闳去洋采办,与李鸿章合力办上海机器局。后又知“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奏立学馆以译西书。其间,设兵工学校于上海机器局,期于“将来不必需用外国机械及外国工程师”。同治十年,领衔奏请选派幼童出洋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以通其本源。近代中国官费留学自此开始。

同治初年,曾国藩言及刘丽川起事期间上海“洋人代收海关之税犹多还70余万”,叹为“彼虽商贾之间,而颇有君子之行”,逐渐改变了历来视“外夷性同犬羊”的看法。在奏疏陈述中论及中外修约事务,认为“与外国交际,最重信义,尤贵果决。我所不可行者,宜与之始终坚执,百折不回;我所可行者,宣示以豁达大度,片言即定”。然而帝国主义一面显露其逐渐文明,遵守公约,讲求道理的一面,一面在贫弱的中国人面前经常不问是非,施用暴力。所以曾国藩晚年有感于“理”“势”错乱,局中艰难,曾奏疏作论,认为:“中外交涉以来二十余年,好言势者,专以消弭为事于立国之根基,民生之疾苦为之不问。上下伫安久,将疲恭而不可复振。好言理者,持攘夷之正论,蓄雪耻之忠谋,又多未能审量彼己,统筹全局,弋一己之虚名,而使国家受无穷之实累。自非理势并审,体用兼备,鲜克有济。”诚其一生经验之总结。

1872年,曾国藩猝逝于两江总督任所。

日意格

日意格(1835一1886),法国军官,曾就读于法国瑟堡海军预备学校和法国海军学院。后在炮兵部队服役,参加过与俄国争夺土耳其的克里木战争。因作战勇敢,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称号。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意格随法国舰队来华,参加了攻陷广州的战斗。随即,英法联军扶植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即广东伪巡抚衙门,并设立了管理广州事务的外人联合委员会。日意格被派往该委员会任职,开始学习汉语。不久,担任了委员会的移民检查官。

咸丰十一年十月,日意格被任为浙海关(宁波)税务司。刚一上任,宁波即被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克。日意格关闭浙海关,前往上海。

在上海,日意格作为翻译参与了建立“中外会防公局”的策划,介入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同时结识了胡雪岩。

同治六年(1862年)春,日意格担任一支小炮队的指挥官,执行肃清上海周围百里以内的计划。四月,在奉贤与太平军作战时,腹部受创,返宁波养伤。

五月,日意格重开浙海关,同时向当地官府和法国海军基地司令建议,组织一支小规模的军队以清除宁波周围的太平军。

六月,与胡雪岩等联手,募集华勇几百人,组成“常捷军”,日意格任副班领。

“常捷军”参与了攻占余姚、奉化、上虞、绍兴等的战斗。攻上虞时,日意格受伤,回国一年。

第二年(1864年)春,日意格返华,前往湖州继续统率“常捷军”助剿太平军。于八月底攻占湖州。后又参与了攻打杭州的战斗。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日意格通过胡雪岩与左宗棠会晤,提出法中在宁波合伙办造船厂,后左宗棠入闽,他又参与左宗棠和德克碑酝酿的造船计划。

1866年7月,清廷批准于闽省开办造船厂。日意格应胡雪岩之邀,前往福州,同左宗棠择厂址于马尾;并酌定保约一件,条议十一款,合同规约十四条。日意格回沪,请法国领事画押担保。

1866年至1867年,日意格趁回法国续假之机,竭力宣传船政计划有利于法国工商业,并向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海军界求取支持获得成功。

1867年10月,日意格回到马尾,被授为船政学堂副监。任职期间,与胡雪岩同心协力,协助左宗棠、沈葆桢做了如下事务:筹建了一座近代化的船舶制造厂。负责招募海员,采购机器,设备和材料。造成近代舰船十五艘,兵舰十艘,商船五艘。开设船政前后学堂,培养造船、设计、驾驶、轮机4个专业的学生和艺徒300余名。1868年,日意格还编辑了第一部法中工具书——《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便利了中国学生学习技术。

1875年,日意格带领刘步蟾、林泰曾、陈秀同、陈兆翱、魏翰等5名船政学生赴欧洲考察造船技术,次年5月返华。1877年,出任清朝留欧学生的监督,偕同留学生监督李风苞率领30名船政学生和艺徒赴欧深造。

1886年,日意格病逝于法国戛纳。日意格在华期间的活动涉及晚清海关、工业、外交等领域,受过清政府加提督,赏头品顶戴,穿黄马褂的特殊赏赐,著有《福州船政局及其成果》《1864年中国内战回忆》等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