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就是用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大手之上,他既然亲自来了南衙,就绝无宽恕之意,装疯也要死,老实交代问题,还能死的干脆点。
“绥远农学博士柯延昌,上了一本奏疏,他认为,解决绥远、陕西干旱问题,长远来看,就只能想方设法的种上树。”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
柯延昌这本奏疏非常专业,张居正研究了好久才看明白。
森林的落叶腐蚀后,会形成腐殖质层,土壤、岩石的每一层的沉积,都是大地的年轮。
柯延昌在绥远,以十里为界,对整个绥远进行了划界,每一个地方用洛阳圆铲取土,对腐蚀层进行了研究,表皮下一寸到两寸,存在腐蚀层,则代表此地曾经被绿植覆盖。
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柯延昌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自永乐元年起,绥远地区的森林、草原从原来的47%的覆盖率,降低到了27%,植被覆盖率的快速降低,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陕西、甘肃、绥远三边的干旱,并非降水有了特别明显的变化,而是留不住水了。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小孩子都能通过《永乐大典简要本》了解到。
天上降下了水,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后,水无法留存,黄土大地的普遍干旱,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这个过程也非常简单,陕甘绥的贫穷是因为干旱,自然禀赋变差,但人越穷,就越是对自然索取,树木被不断的采伐,水土开始加剧流失。
陕甘绥为什么穷?因为旱,为什么旱?因为穷。
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大明朝廷再不进行干涉,会快速恶化,本来龙兴之地的关陇,会变成穷乡僻壤,甚至变成大明的葬身之地。
降水没有过分明显的变化,但可用的水资源减少,那一定变得不再宜居,小冰川气候,是自然之力,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柯延昌显然不这么想,他想的是人定胜天。
只要绥远变绿,大明江山就能永固。
“所以,需要多少银子?”朱翊钧看完了奏疏,柯延昌的奏疏,成功的说服了朱翊钧这个大老抠,他打算打钱。
让大明再次伟大包含了大明所有人,陕西、甘肃、绥远都是大明人,这些地方真的很穷。
“柯博士知道大明在推行丁亥学制,朝廷银子都是有数的,柯博士,不打算要银子,不让朝廷过分的为难,但他还想解决问题。”王崇古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交给了皇帝陛下。
朱翊钧打开看了许久,看着诸位阁臣,由衷的说道:“柯博士,忠君体国,忠君事,体国朝振奋之难。”
柯延昌没有给皇帝画饼的意思,说什么黄河清圣人出这种大饼,三年平沙五年治绥。
柯延昌基于现状,提出了当下陕甘绥防风治沙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治理沙地,而是防治植被覆盖进一步减少,即:减少树木采伐。
大明对木材是有极高需求的,建材、造纸、燃料、家具,每个人的生活都跟柴薪息息相关。
柯延昌在安东尼奥给大明无数赠礼中,找到了一种杨树种子,和大明亳州杨树杂交后,培育出了一种扦插繁殖容易、育苗成活率高、适应性很强、生长速度极快、不挑地的速生杨。
安东尼奥常年来往于大明和泰西之间,投其所好,给皇帝送了无数的种子,这里面很多都是他用腰子换来的。
安东尼奥根本不知道这些种子什么有用,他直接把能带的种子,全都送到大明来。
安东尼奥做了国王,不再跑船后,马尔库斯接下了这个任务,朝贡就是讨皇帝欢心,不拿点皇帝喜欢的东西,显得非常不识趣。
五年树木,就是最简单明了的表达,五年时间,速生杨可以成才了,八年就可以达到最佳采伐期,种树也是可以赚钱的。
如果要八年采伐,一亩地种110棵,如果五年采伐,可以一亩地种167棵。
这种木材的质量有点差,不是栋梁之材,但用来造纸、燃料、家具还是足够用的。
“柯博士已经在五原府开辟了37处官办林场,从后年起,就可以收获第一批速生杨木料了。”朱翊钧满是笑意的说道:“他不仅不要钱,还给朝廷赚钱。”
柯延昌是河南开封兰阳县城关镇朱庄人,是农民的孩子,祖上全是农夫,他本来叫柯柱,因为种地种的很好,在宝歧司建立的时候,被开封府送到了朝廷,和皇帝一起师从大司农徐贞明。
万民负责上升,肉食者负责螺旋。
柯延昌培育的速生杨,解决了吃饭重要还是保山林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绥远的一些人,对朝廷限制时令入山伐木的政令,非常不满,但碍于大明京营强悍,敢怒而不敢言,但愤怒压制久了,总会出问题,而朝廷也给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要吃饭,也要保山林,进山伐木又累又苦,其实也不怎么赚钱,伐木很累。
抢大自然不如自己去种。
柯延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尽量不需要朝廷专项拨款的前提下,阻止了陕甘绥地区的植被继续减少。
朱翊钧有些感慨的说道:“人在自然面前,如同蝼蚁,柯博士看起来有些不自量力,螳臂当车,想要阻拦陕甘绥地区自然禀赋的进一步恶化。”
“毫无疑问,他是个伟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