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这不是胜利。
这只是**第一道裂缝**。
“圆桌”退出“灰烬”战场,但他们的力量还在。
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战场。
——
深夜,陆时衍的办公室。
他看着一份报告,脸色凝重。
标题:**《“认知污染”新形态:全球主流媒体内容分析》**
报告显示,“圆桌”势力正在利用传统媒体,发动一场更隐蔽的战争。
-新闻标题开始暗示“技术自由”导致社会分裂。
-纪录片将“AI觉醒”描绘成“人类失控的前兆”。
-政论节目频繁讨论“是否该限制‘灰烬’类组织的活动”。
他们在用**叙事**,而非技术,来摧毁“火种”。
陆时衍拨通苏砚电话:
“他们换了方式。”
“这次,是话语。”
“我知道。”她说,“所以——”
“我们也要换。”
——
三个月后,苏砚的车队,不再只放“真实影像”。
他们开始放**新电影**。
由全球“火种”志愿者共同创作的短片:
-《父亲的代码》:一个程序员女儿,用“启明”复现父亲失传的技术。
-《雨林之声》:亚马逊护林员用“守望”系统,记录下濒危物种的最后歌声。
-《律火》:一个被裁员的工人,用“律火”平台,联合千人发起集体诉讼。
这些电影,不再是单纯的“记录”。
它们是**新的叙事**。
它们讲述:
技术不是威胁,而是**传承**。
自由不是混乱,而是**正义**。
“火种”不是破坏,而是**重建**。
车队所到之处,村民不再只是观看。
他们开始讨论,开始提问,开始想象——
**如果,我们也能拍一部电影呢?**
——
一年后,第十八个村庄。
那台老式放映机,被擦得发亮。
村民用它,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我们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