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万炎军的齐声呼喊,声势震天,足有一刻方停。
府城内外的百姓,自然是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消息很快便传开。
不管是有人隐晦示下,还是自发领会上意――毕竟世上从不缺擅长审时度势的聪明人,总之夏简戟称王这事,呈现出了众望所归之势。
因为紧随其后的是,陇西、关内、凤翔府和长安府辖下各县,相继上呈万民书,请愿夏简戟称王。
就连山脉相隔的川蜀之地,其中各府随后也都上呈了万民书,衷心请愿夏简戟称王。
在此期间,更有各地士林中人、商界中人和各行各业之代表,到达凤翔府城,热烈请愿夏简戟称王。
这般众望所归之下,夏简戟终于答应了称王:&ldo;冬至那日,于长安称王。&rdo;
此时,正值夏收。
凤翔府中的上等良田里,所种皆是&lso;高产二代&rso;杂交小麦,又有火粪、绿肥、拌种剂和治病杀虫液等增产保产之好物,加之风调雨顺,凤翔府得了个大丰收!
亩产竟果真有七八百斤之巨!传言竟并未有一丝一毫的诓骗!
就连那些下等贫田里,种的分发给他们的黄米、粟米和豆子等杂粮,也都有往常丰收年景里的两倍之多!也是大丰收啊!
值此大丰收之时,得知炎军首领要在冬天时称王,农人们自然而然就将称王这事,视为了一个吉兆!
夏首领刚一答应称王,田里粮食就大丰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夏首领果真是天命所归之人,上苍都要以大丰收庆贺他称王!
于是,在夏简戟称王这事上,百姓们是万分期待的,到这个时候了,就真的是众望所归了。
等以后农人们发现,他们一年两年直至每年的麦子,都能亩产七八百斤时,他们前期时总是能归咎到其他合适的&lso;吉兆&rso;上去的,直到每年都有这个亩产,最后习以为常了,才会慢慢不再去牵附什么吉兆。
……
称王是为之后的称帝做准备,如果不想以后劳师动众,那么在称王的时候,就要把都城和国号这些,大致定下来。
称王的王号,就是以后的国号,称王的地点,就做以后的都城。
刚好,大昭花了十来年时间,耗费无数民力建造的长安西京皇宫,宫殿都还很新呢,能捡个现成的住。
历史上有数个王朝定都于长安,那索性以后便也定都长安好了。
就算不把长安当做称帝后的都城看待,去长安称王也更方便,地方都是现成的,比在凤翔府府城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