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娘并不满意这个方法,&ldo;去年过年前借钱过年的,今年开春借钱给服役男丁抓药吃的,我都借了的,可最后谁还了?不还是做工抵债。
村里一家的赋役银,少则二三两、多则七八两,就算来借的自家已经凑了些,我只给借一两、二两,借的人家多了,那也有好大一笔了!哪怕他们明年能栽种香菇赚钱,然后还回欠银,我也不想借。&rdo;
何况,白白借给别人银钱,她总不甘心、也不放心,她把银钱拿去放印子钱还能收利银呢,而且谁知道有人到时愿不愿意还,又还不还得起呢?
&ldo;帮是肯定要帮村里乡亲一把的,但要怎么帮,才能既帮他们渡过难关,我们自家又不吃亏,这是要好好打算的……&rdo;
姜双五和姜秾都不多说了,静等周翠娘的打算。
周翠娘:&ldo;葛贡士不是说了,很多人都会去卖麦子兑银子,那么麦价就会降低很多,为了凑足赋役银,就只能卖更多的麦子。可麦子卖掉太多,又或者根本就全部卖完后,难道就不吃饭了?
那肯定还是要慢慢想办法弄来银钱,再去买麦子回去吃。这个时候,那
些无良粮商肯定又会提高麦子的卖价,低价买、高价卖,才能赚更多钱。&rdo;
周翠娘分析一番后,说出了她帮助乡亲邻里的绝妙办法:
&ldo;既然如此,我们就在村里当一个有良心的&lso;小粮商&rso;!我们家有银子,就去收买村里人的麦子,也不压价,就按以前三十文钱一升的价,这样村里人就能有银子交上赋役银了。
等到村里人麦子不够吃,再要买麦子时,我们就把买回来的麦子往外卖,也不提价,就卖三十三文钱一升。
至于每升多出来的三文钱,不过是点辛苦费了。
这样一来,村里人能交上赋役银,以后麦子不够吃再买时,也不怕买不起,多好啊!&rdo;
是啊,多好啊!一升麦子赚三文钱,积少成多,这一倒腾下来即得了人情,也不会亏,甚至还能赚个几百文钱!
他们往袁屋杂货卖蘑菇时,袁老板都是付给的银子,只有零头才用铜板付,因此家里存的银钱大多都是银子,都不用拿铜钱去和县城里的商人兑银子了。
倒腾起来,也就不费事!
&ldo;是啊是啊,多好!&rdo;姜双五附和着。
姜秾敢肯定,她阿爹根本没听懂,只是习惯性附和而已。
不过她却是听懂了的,一旦懂了后,就觉得她阿娘着实精明。
她阿娘和夏五斤都想到了:不患贫而患不均的隐忧,果然是精明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
等等,她阿娘都想到赚中间商差价了,夏五斤肯定也会在村民和袁屋杂货之间赚差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