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承祖在祠堂门口,结结实实地跪了三天三夜。
这场漫长而又屈辱的惩罚,像一场公开的处刑,彻底碾碎了他身上最后一丝傲气。当他被家人搀扶回去的时候,整个人,已经像一根被抽掉了筋骨的面条,再没了往日的精气神。
经此一事,鹿家,在白鹿滩,算是彻底地,倒了。
白鹿村,则在乡约的护持下,迎来了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兴旺。
秋收过后,农闲时节,白承业终于有时间,来完成那件他一直记挂在心上的大事——将《白氏族谱》,最终定稿。
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续写,而是一次对白家迁来白鹿滩这十几年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祠堂的书房里,灯火通明。白承业、白承安、周秀才,还有村里的几位耆老,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八仙桌旁。桌上,摊着一本崭新的、用上好桑皮纸装订而成的空白谱书。
白承业亲自执笔,蘸饱了浓墨。他看着眼前这些与他一同经历了无数风雨的亲人、师长和乡邻,深吸一口气,落下了笔。
他首先,将那三条新增的“传家宝保护条款”,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了族谱的扉页之上,作为白氏一族,继“耕读为本”之后,最重要的一条传家铁律。
然后,他才翻开正文,开始从始祖,一笔一画地,往下梳理。
“始祖:白煜田,字敬之。原籍京畿,于光绪元年乙亥,避祸迁居白鹿滩,为本支立基始祖。公天性刚直,仁义为怀,带领族人,立足荒滩,开渠引水,兴办蒙学,订立乡约,居功至伟。于光绪十三年丁亥,会试中贡士第三十六名,为光耀门楣,因母病重,弃殿试而归乡。卒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享年五十三。妻,魏氏,生二子。”
他写得很慢,很认真。父亲的一生,仿佛又在他眼前,一幕幕地,重新上演。
写完始祖,他顿了顿,才接着往下写。
“长子:白承业,煜田长子,字守中。继任族长,秉承父志,护佑乡邻,修缮水利,完善乡约。妻,赵氏。生二子。”
他将自己的名字写下,随即,笔锋一转,落在了下一代。
“长子之长子,为吾族第三代:白景琦。”
他写到这里,特意抬起头,看了一眼正坐在下首,帮着研墨的儿子。白景琦今年已经十七岁,长得身材魁梧,眉宇间,既有他的沉稳,又透着一股子年轻人特有的英气。
白承业微微一笑,继续落笔。
“次子,为吾族第三代:白景明。”
写完自己的这一支,他又翻开另一页,开始书写弟弟白承安的谱系。
“次子:白承安,煜田次子,字守正。性聪慧,善计谋,辅佐其兄,管理族务,功不可没。妻,钱氏。生一子。”
“次子之子,为吾族第三-代:白景轩。”
他将白氏嫡系两支的谱系,清晰地,定了下来。然后,他又将白承福等旁系族亲的姓名、家事,一一补录了进去。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停笔。他翻到了族谱的最后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