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兴江两岸的数百万难民,约三七地,分为了两股。
一在赶向聚平军占据的四城之地,一在就近地汇聚向插旗处。
两股人,两种想法。
背着粮食等家当的壮汉,边急步赶路边回头张望,“那些人是不是脑子有毛病,竟听信温千岚的鬼话,蠢的可以!拿了他十斤粮食,要记一辈子不成,等以后我还他一百斤!”
“还个卵啊,他捞了那么多,是他欠咱们的。”其同伴不满意。
另一人面带耻笑,“别管那些人了,他们以为姓温的会撒下几千万元石呢,蠢!”
“不想那么多,谁对谁错与我无关,我只想去过几年安稳日子……”此人这般说道。
在连夜迁向聚平四城的人,多是此般的几种想法。
他们没有多少需要商量的,各管各的,行动自是迅速,这是两道号令传下之后最先引发的响应。
对此,戴宣同不意外,难免心生得意,“此为现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收纳此些人,倒不是多难的事儿。
城池内收不下,可以适当建些城外镇寨。
固然不便治理,没准会有敌军混入,却也是对城池的缓冲防护,有弊有利。
此番阵仗不小,过了今夜,定会传扬到各府。倘若铁马府军趁着安顿难民的时机,攻打聚平军,会被扣上不仁不义的名头。名望的损失,会让士气不振,军士质疑所属的阵营,哪会忠心。
至于复新元矿,是要用以扩充军力,与难民没毛关系。
戴宣同肯收纳此些难民,不是以军养民,是以民养军。
战乱不平,浑兴江以北的地界,是地广人稀有诸多荒芜,而只有人多了,地界才能繁荣生生不息。
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一举数得。
安顿难民,开始时会浪费许多军需储备,收效则是长远的。
他要感谢温千岚带来此般良机,不然,做此等事会有诸多不便。
但,他没得意多久。
当众人纷纷赶向插旗地时,哪多哪少,一看便知。
从各个村寨涌出大批人,一股股地赶向黄旗汇合。
由于距离不近,某些村寨离插旗地过十里远,赶路时散成了片,有修为的人敢在前面探路,老小妇弱则落在后面。
尽管浑兴江横穿铁马府,两岸宽阔,数百万人哗然动作的声响,仍是吵闹。
时间流逝,夜色渐深。
十数银甲士,韩飞将四人,不停歇地沿岸传令。
未至午夜时分,得到邪君号召较早之处,已传来了回应。
呼……
一个巨大的火堆率先点燃,火光冲天。
而在火堆四周,密密麻麻地围满了人,粗略一数,足有两三万人。
他们有老有小,有青年壮年中年,或在站着或在席地而坐。
冬夜寒冷,不用谁安排,众人自发地会多照顾老小。
呼呼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