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看一下医道 > 金灯照玄 武当丹草记下卷(第1页)

金灯照玄 武当丹草记下卷(第1页)

第五卷虚证辨证补泻相宜

武当山的秋意比往年浓些,一场早霜过后,药圃里的锦灯笼(云樵已从史志中识得此名)果实愈发红艳,像缀在枝头的玛瑙。这日清晨,云樵刚把晒干的锦灯笼果实收进瓷罐,观外就来了个拄拐杖的老妇人,是山下何村的何阿婆。

何阿婆今年七十多岁,头发白得像雪,手里攥着块蓝布帕子,一进观就咳嗽起来,咳得身子都发颤。“云樵道长,您快给我看看眼睛。”她撩开帕子,云樵见她双眼红肿,却没有往日患者的灼热感,反而眼周皮肤松弛,透着股气虚的蜡黄。“阿婆,您这眼肿多久了?”云樵一边给她把脉,一边问。“快半个月了,刚开始只是有点涩,后来就肿了,看东西模模糊糊的,还总觉得累,连饭都吃不下。”何阿婆叹了口气。

云樵摸她的脉,脉象细弱,再看她的舌苔,薄白而润,心里犯了嘀咕:之前治的眼疾都是风热或热毒,脉象洪数、舌苔黄厚,可何阿婆这症状,倒像是虚证。他赶紧去丹房找清玄道长,把何阿婆的情况说了一遍。清玄道长听完,沉吟道:“你还记得之前翻的《农桑辑要》里写的‘锦灯笼性寒,虚者忌用’吗?何阿婆年事已高,气血亏虚,要是再用生锦灯笼清热,怕是会伤了她的正气。”

两人来到何阿婆身边,清玄道长又仔细问了问她的饮食起居,得知她最近总熬夜缝补衣裳,夜里还常起夜。“阿婆,您这是气血两虚,虚火上炎,才导致眼睛红肿。”道长说,“不能只用清热的药,得补气血、清虚火,锦灯笼得配伍着用才行。”

云樵跟着道长去药柜抓药,道长先是取了当归、黄芪,说当归补血,黄芪补气,“气血足了,虚火自然就降了”;又抓了麦冬、玉竹,用来滋阴润燥,缓解眼干;最后才取了少量蜜炙过的锦灯笼果实——这是云樵前几日刚学的炮制法,用蜂蜜拌炒锦灯笼,能减其寒性,增其润性。“生锦灯笼性寒,适合实热证;蜜炙后性偏润,既能清虚火,又不伤正气,正好适合何阿婆。”道长一边包药,一边给云樵讲解。

云樵把药熬好,端给何阿婆,药汤里飘着淡淡的蜜香,没有生锦灯笼的苦寒味。何阿婆喝了药,当天就觉得身上有劲了些,夜里也没起夜。连喝了五天,她的眼睛渐渐不肿了,看东西也清楚了,还能帮家里喂鸡、择菜。“云樵道长,您这药真管用,比我之前喝的苦药舒服多了。”何阿婆来谢他时,手里提着一篮自己种的红薯,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

云樵把这次的病案记在本子上,特意标注了“虚证眼疾:蜜炙锦灯笼配当归、黄芪”,还画了蜜炙锦灯笼的样子,旁边写着“减寒增润,宜虚火”。他看着本子上的字迹,忽然明白:之前学的民间用法,多是针对实热证,可病症千变万化,若只守着一种用法,难免出错;文献里的警示,不是让你不用这药,而是要你懂得如何变通,让草木的药性,顺着人的体质走。

第六卷喉痹急症史志寻证

入了冬,武当山的风刮得紧,山里的戏班“庆和班”要下山巡演,班主李响特意来观里求药,说戏班里的几个演员最近总嗓子疼,怕是要耽误演出。

云樵跟着李响去了戏班的临时住处,在山脚下的一个破庙里。刚进门,就听见一阵压抑的咳嗽声,一个年轻演员正捂着嗓子,脸憋得通红,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是小柳,我们班的武生,昨天还好好的,今早起来嗓子就哑了,咽口水都像吞刀子。”李响急得直搓手,“还有几个唱花旦的,嗓子也干得厉害,连高腔都上不去了。”

云樵给小柳把脉,脉象浮数,再看他的咽喉,红肿得像熟透的樱桃,上面还沾着些白色的分泌物。“这是喉痹,是风热之邪攻上咽喉所致。”云樵说,“最近风大,你们又总在户外排练,风寒夹热入里,就成了急症。”他想起之前治天行赤眼时用锦灯笼清热,可喉痹是咽喉的病,锦灯笼能用吗?

回到观里,云樵翻起了之前找的地方史志——《武当山方舆志》,里面记载着:“锦灯笼,又名红姑娘,其果、其茎、其叶皆可入药,果利咽,叶清热,民间多取其浆汁含服,治喉痛如神。”看到“利咽”二字,云樵眼睛一亮,赶紧去药圃摘了新鲜的锦灯笼,又找了些桔梗、甘草,桔梗能宣肺利咽,甘草能调和药性,正好和锦灯笼配伍。

他把锦灯笼的浆汁榨出来,装在小瓷瓶里,让小柳每次含服一小口,慢慢咽下去,再把锦灯笼果实、桔梗、甘草一起煮水,让戏班的人都喝。“浆汁含在嘴里,能直接润咽喉,药效来得快;汤药能清体内的风热,内外一起治。”云樵给李响解释。

小柳含了两天浆汁,喝了三天汤药,嗓子渐渐不疼了,能开口说话,甚至能练几段唱腔了。其他演员喝了药,嗓子也舒服多了,戏班按时下山巡演,还特意给观里送了张写着“丹草济世”的锦旗。李响说:“云樵道长,我们戏班在山里演了几十年,以前演员嗓子疼,都是靠老班主传的法子——摘锦灯笼含着,没想到这法子在史志里真有记载!”

云樵听了,心里一动:老班主的口传经验,和史志里的记载对上了,这就是“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呼应啊!他把《武当山方舆志》里的记载抄在本子上,和戏班的民间用法放在一起,还加了句批注:“民间用其浆汁,史志证其利咽,实践与文献相合,方显草木真用。”

这天夜里,云樵坐在灯下,看着窗外的锦灯笼,枝头的果实被雪覆盖,像裹了层白糖。他想起小柳恢复唱腔时的笑脸,忽然觉得,锦灯笼不仅能照亮心里的澄明,还能照亮百姓的生活——戏班靠它能顺利演出,山里人靠它能治好喉痛,这草木的智慧,藏在口耳相传里,也藏在纸墨记载里,等着人去发现,去连接。

第七卷荒年药缺炮制创新

转年春天,武当山遭遇了大旱,山里的草木长得稀疏,药圃里的锦灯笼也蔫了不少,采摘的量比往年少了一半。偏偏这时候,山下的几个村子又闹起了“春瘟”,村民们先是发热、头痛,接着就咳嗽、咽痛,和之前的喉痹有些像,可症状更重,很多人还伴有腹泻。

云樵跟着清玄道长下山看病,见村里的药铺里,锦灯笼已经卖完了,药农们也说山里的野生锦灯笼不好找。“要是没有锦灯笼,这春瘟怕是难控制。”清玄道长皱着眉,“锦灯笼能清热、利咽、止泻,正好对症,可现在药源不够,怎么办?”

云樵想起之前蜜炙锦灯笼的炮制法,或许能从炮制上想办法,让少量的药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去问山里的老药农赵伯,赵伯种了几十年草药,对炮制很有经验。“云樵啊,锦灯笼的根也能用!”赵伯说,“以前荒年的时候,我们就挖锦灯笼的根,晒干了煮水喝,也能清热止泻,就是味道比果实苦些。”

云樵赶紧跟着赵伯去山里挖锦灯笼的根,根须粗壮,呈黄褐色,带着股淡淡的药香。挖回来后,赵伯教他炮制:先把根洗干净,切成片,用黄酒拌炒,炒到颜色微黄,“黄酒能引药入血,还能减根的苦味,让药效更好”。云樵照着做,炒好的锦灯笼根,闻着有股黄酒的醇香,果然不那么苦了。

他把炒好的锦灯笼根和葛根、白术一起煮水,葛根能解肌退热,白术能健脾止泻,正好和锦灯笼根的清热止泻配伍。给村民们喝了药,三天后,发热、腹泻的症状就缓解了,咽痛也轻了。有个村民说:“这药虽然有点苦,可管用,喝了两顿就不拉肚子了!”

云樵又试着用锦灯笼的叶子炮制:把叶子晒干,用蜂蜜拌炒,制成“蜜炙锦灯笼叶”,给咽痛的村民泡水喝,效果也不错。“以前只知道用果实,没想到根和叶也能用,还能通过炮制改变药性、减轻苦味。”云樵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画了锦灯笼根、叶的样子,标注了炮制方法和用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