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可能会死很多人而已。
当然!
张廷玉也同样提到,这种事可能还没做完,南方的大地主就先妥协了。
他们没那么大的勇气跟大清朝廷硬刚到底。
弘历倒是支持清丈分田。
尤其是后者。
当然,这里的分田只是分少部分大户的田,学明初等朝代初期,迁一些大户,分一些大户的田而已。
因为,以大清现在的组织度,还做不到后世那种分所有大地主的田。
但这样做,的确也有好处。
原因无他,这样利于逼迫上层大地主把积累财富,适当转移到积累别的生产资料上面,而不是只盯着土地,只想当收租子的地主,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也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时收拾了许多元代时期的大户,让佃仆佃奴制的大庄园经济破产,再次大规模出现雇佣制。
另外,按照这片土地上的固有现象,一直是,人只要发达了,必然第一个置办的产业就是买田,其次才是买房。
无论是因为科举中第而发达,还是因为经商而发达。
至于买店铺经营买卖,得是田、房购置后的事。
甚至即便是买店铺扩大经营,那赚来的利润,也会首先选择去买田。
因为这片土地上最丰富的资源一直就是人矿,金银铜铁反而相对不怎么丰富。
而在这个时代,占据这些人矿,最好的工具就是土地。
毕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只会种地。
不像后世,还有很多会其他技能的人矿,比如会编程什么的。
大清到现在的确还没解决的内部问题就是,前朝遗留的土地兼并问题没有解决。
别看大清建国之初杀的人不少,但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逃避。
因为,大清的最高层统治者在建国之初自己也在忙着兼并土地,所以反而还加剧了土地兼并。
可这个问题其实不解决是不行的。
土地是这个时代的最好剥削工具,自然也是最好的控制他人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在朝廷手里,中央集权就还算不上是彻底集中,也谈不上彻底改革,更没办法进行工业化。
就像北宋一样,虽然重商,但因为没有在立国之初解决土地兼并,结果就使得重商反而让那些本就垄断了大部分土地的大地主更加富足,进而加剧贫富差距。
普通百姓也一直成为不了消费主力,而一直是达官贵人才是消费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