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大笑,猛拍着马超肩膀道:
“那宋人喊的好听,结果竟连杂赋税都不愿减上一减。”
六一。二二三。一三六。一八三
法正的这般感叹倒是让张飞马超听了个明白。
孔明说起来这两个名字也多有慨然,随即道:
“但你我皆不能求天下之人皆如这二者有圣贤之心高洁之志。”
庞统默然,但他身侧的鲁肃则颇为振奋,闻言笑道:
“不成不成,还是繁复了一些,依我看这行实之论,犹如《尚书》所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若欲成行实,当知之行之方能实之。”
拜宋朝相当兴盛的文治所赐,太学制与科举制的优劣和存废问题基本上贯穿了历次兴学。
比如庆历兴学时,仁宗就诏群臣讨论教育,欧阳修等人上表力陈科举弊端,并首次提出了三舍法,只不过当时并未得到采纳。
杜如晦更是笑道:
“陛下题字,亦可令学子议之,何谓知?何谓行?何谓实?何谓国民也?”
此事后世虽未详细说过,但从其零星之言来看,其惨绝人寰之事或书之不尽。
【需要说明的是,徽宗诏罢科举并不能凸显其人英明或者昏庸,这个决策更像是在新政改革这条路上,狠狠踩了一脚油门。
……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中,新旧两党围绕科举和太学的弊端更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丝毫不让。
庞统单刀直入问道。
明明登基称帝如今不过才第五年,但看这北宋之政事,陛下却反倒比他们这些精于文事的老臣更快一语破的。
相较而言,还不如取宋兴学之精华以强唐之文治来的更加实在。
面如平湖,但心中却好似有惊涛骇浪与奔雷搏击,无论是那王安石的大胆之言,还是后世那人对变改之事提纲掣领之见,都让孔明难以平静。
“便无那万全之法?”
说到这里李世民似乎想到了什么就此止住话头,只是异常突兀道:
“这宋徽宗必不晓战阵,亦不懂如何狩猎。”
而地方上的州学县学在财政上更是困难,地方地主联合官员侵吞学田更是屡见不鲜,于是十六年后科举又重新举行。
但封建时代自上而下的改革则不同,由皇权和朝堂发起的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互相妥协。
“孟起你要汝等出家资,倒不如请其去死来得简单也。”
细处言语耐人寻味,惊人之言更是值得细细琢磨,于是最终孔明扭头,撞上了庞统苦笑的眼神。
徽宗废了科举后,太学也很快偏离了三舍制以行实取士的初心,定“八德”取士,时人非议“利贵不利贱,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贫”。
三位大臣琢磨了一下,当即便也拍板通过。
事实上回顾宋史,因为封建时代变法本身的软弱性,导致所有变法最终都只会变成对下索取,与三次兴学相对应,宋朝的第一次苛捐杂税激增就发生在仁宗一朝。
沉吟了一下,刘备干脆也再撕一纸条挥笔写就,随后团成丸屈指弹入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