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张春桥传 > 第24部分(第3页)

第24部分(第3页)

就在砸掉十字架、削去尖屋顶的热火朝天的时刻,红卫兵们听说,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旁边,还有个“毒草库”——徐家汇藏书楼,马上朝那里冲去——上海图书馆锁上了大铁门。

徐家汇藏书楼关紧了那扇小门。

好不容易,才算躲过了这场焚书的危机。

一九六七年四月起,徐家汇藏书楼开门了,一群又一群挂着红袖章的红卫兵、造反派来到那里。他们不再是来烧书,却是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查阅发黄了的报刊杂志。他们的目光,甚至把旧报纸上的每一条“启事”都一一审视一番。这一回,他们把徐家汇藏书楼的旧报刊,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掀动着发脆了的书页,唯恐破碎了一角……

不光是上海的红卫兵、造反派涌向徐家汇藏书楼,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造反派也千里迢迢奔赴那里。

一时间,“新北大”、清华“井冈山”、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各式各样的介绍信,递到图书管理员手中。

红卫兵、造反派们怎么忽然对这座“毒草库”产生了兴趣?

又是北京一阵风,上海一阵浪!

北京的风,是康生刮起的。

一九六六年九月,康生向中央写报告,诬陷六十一人有“坚决反共的叛变行为”,一手制造了“文革”中的重大错案,即“六十一人案件”,把一批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入团的老干部定为“叛徒集团”。

康生明知在“革命”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这六十一人出反省院的情况是审查过的,一直认为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由于这六十一人出反省院是以刘少奇为酋的北方局决定的,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批准的,而这六十一人在解放后有二十二人担任了省委书记、副省长、中央机关副部长以上的领导职务。康生深知,一旦把六十一人定为“叛徒集团”,就可以扫除一大批政治对手,可以藉此打倒刘少奇、张闻天。

精于权术的康生明白,光靠他写的报告,未必能够推翻党中央原来对六十一人的结论。于是,他“发动群众”,把“抓叛徒”的风声泄漏给红卫兵、造反派。

由于那些“反共宣言”、“脱离共产党声明”都是登载在解放前的旧报刊上,于是,拥有众多旧报刊的徐家汇藏书楼,顿时成了红卫兵、造反派们抓叛徒的战场。

其中,最积极的,要算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批红卫兵了。大抵他们仗着“地利”

——他们住在上海交通大学,离徐家汇藏书楼不过一站多路,便成天泡在藏书楼里。

不过,西安交大的红卫兵,是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社会科学实在太不在行。

他们就连“民国二十四年”是公元多少年都不知道!他们要求葛正慧给予辅导。

葛正慧真的给他们以辅导:他拿出了“民国二十四年”前后的《申报》、《立报》,提醒他们看得仔细一些……

西安交大的红卫兵吃惊地发现,在这些旧报纸上,居然出现很熟悉的名字——张春桥!

《明星》、《金线泉边》、《一个关里人的纪念辞》……一篇又一篇文章,都署名“张春桥”。

“这个张春桥,就是现在的中央文革首长张春桥?”红卫兵在惊讶之余,问葛正慧。

葛正慧点了点头。

他转身进入书库,拿出了“炮弹”——一九三六年三月的《大晚报》,放在红卫兵面前。

葛正慧指着那篇狄克的《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说道:“这篇文章很要紧,你们好好看一看。”

在葛正慧的“辅导”之下,红卫兵用带着敌情观念的目光,把那篇文章扫视了好几遍,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们又请求葛正慧“辅导”了。

“约瑟夫是谁?”到底是工科大学生,对开头的一句话就看不懂。

“约瑟夫就是斯大林。那时候,称马克思为卡尔,列宁为伊里奇。”

“田军是谁?”

“田军就是萧军。”

“萧军是谁?”

“当时东北的青年作家,《八月的乡村》就是他写的。”

“《生死场》是谁写的?”

“萧红。”

“萧红是谁?”

“萧红是萧军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