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张春桥传 > 第24部分(第2页)

第24部分(第2页)

上海的“四马路”———福州路,当年“狄克”曾在那里度过不平常的岁月,如今上海党、政、军、文各界头目急急赶往那里的“市革会礼堂”。

中央军委吴法宪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从口袋里掏出一纸公文。

台下鸦雀无声。人们屏气敛息。对于吴法宪从天而降,许多人曾作了美妙的推测:一定是来宣布当场逮捕“杨余傅”黑后台张春桥的命令!

吴法宪当众宣读来自北京的四点指示:

第一,张春桥同志仍然是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

第二,张春桥同志仍然是市京军区第一政委。

第三,张春桥同忑仍然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第四,张春桥同志仍然是上海警备区第一政委。

完了!完了!这四个“仍然是”,顿时把一场如火如荼的“炮打”,降到摄氏零度!

印刷机在飞速运转。印着四个“仍然是”的传单,撒向四面八方。

“—·二八”炮打,被“中央文革特急电报”所吹灭;这一回,“四·一二”炮打,又被来自林彪的“四点指示”所压服。

张春桥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哦,“仍然是”长在脖子上!

张春桥笑了,哦,“仍然是”胜利者的微笑!

张春桥还未笑毕,秘书通报,有客求见。不用问,来客“仍然是”游雪涛。

一大堆刚刚冲出的照片,放在张春桥的桌子上。看得出,由于过分匆忙,上光时过早地取下,照片表面坑坑洼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有三。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都是个三。”张春桥一边翻看着那些“四·一二”炮打照片,一边提醒着游雪涛,“不要以为一·二八、四·一二都过去了,就太平无事了。我看,还会有第三回炮打!”

游雪涛透过近视镜片望着张春桥,竭力要记住张春桥的每一句话。他发觉,张春桥的深谋远虑,确非等闲之辈。

突然,张春桥把一张照片甩到游雪涛面前,压低了声音说道:“这件事要查个水落石出。我看,背后有长胡子的人!”

游雪涛接过照片。那是南京路上的一条大标语,写着“张春桥=狄克”……

藏书楼里的斗争

“狄克”,一直是张春桥的一块心病。每当他的轿车驶过离他家并不太远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时候,他常常感到如同驶过一座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的军火库。《大晚报》一张也不缺地收藏在那里。

他曾做过一个梦:雷电交加的夏夜,一声霹雳啊过,徐家汇藏书楼火光冲天,一张张《人晚所》顿时化为灰烬……

可惜,梦只是梦。徐家汇藏书楼装着避雷针。

后来,曾有过一个绝好的机会:那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新华社连续报道,“首都和各地红卫兵走上街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各地图书馆,都成了红卫兵“铁扫帚”进行清扫的目标——因为图书馆几乎集“旧思想、旧文化”之大成。

我查到咸本禹在当时接待各书店、图书馆代表的谈话记录,这是一份“大革文化命”的活生生的见证——

新华书店代表:“地方上反映,县里烧书较多,八月份破四旧时烧了不少。书店里的古旧书被查封了。有些造反派来信,八届十一中全会以前出版的书,除了马列主义、毛主席的经典著作外,都要鉴别后再发售。”

中国书店代表:“中国书店现在不收古书。有些学校在烧古书,认为古书没有用了。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满楼道都是书,我们拉回了几车。不少人家在烧字画。”

造纸厂代表:“我们已收来了不少古书,有些已经化浆造纸。还有很多古书堆在那里,当作造纸原料。北京师大刘盼逐的古画,也送进了造纸厂。通县纸厂已收到几千吨线装书!”

北京图书馆代表:“我馆清理了书库,已有不少书送入造纸厂。”

红卫兵代表:“大作家郭沫若不是说,恨不得把自己过去写的书都毁之一炬。毁之一炬,就是烧书!”

戚本禹:“秦始皇焚书是有道理的。商靹也焚过书。他们代表新生产力么!他们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戚本禹的话,为焚书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红卫兵们壮胆。

北京吹什么风,上海掀什么浪。

上海铁道医学院的红卫兵高举红色大旗,杀进“封资修大本营”,勒令上海图书馆领导交出所有书库的钥匙。他们拿钥匙干什么?为的是要杀进书库“扫四旧”——烧书!

张春桥得意了。他推波助澜,说了一句具有很大煽动性的话:“上海图书馆的书那么多,真正有用的不过一架子!”

北京一批红卫兵杀进上海,冲到徐家汇。他们看见徐家汇大主教堂尖屋顶上的十字架,气急败坏:“红彤彤的上海,怎么能容忍黑色的十字架?!”

他们冲进了天主教堂,居然把英文打字机当成“间谍”的“发报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