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香江的第二天,天还未亮,李一凡便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眺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与晨曦交织的天际线。港湾的霓虹灯逐渐暗去,海面上的货船缓缓驶离,城市开始苏醒。
这种时刻,他很清楚自己来这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摸清这座城市的脉搏——它的经济律动、社会温度、政治神经。
一、隐秘的第一场会面
上午九点半,香江特区政务会议厅内,一场不对外公开的“机制融合预备会”悄然召开。
与会的,除了特区行政长官、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保安局局长,还有几位对中央持友好态度的立法会议员,以及从北京派驻的协调组核心成员。
李一凡作为“特派观察员”被安排在行政长官右手边的位置——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信号:不置于正中,却近在核心,既方便交流,又便于观察全局。
财政司司长首先发言,直言不讳地提出本地财政赤字问题:“疫情冲击、旅游业下滑、地产交易减少,这三重压力让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了近15%。若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社会项目。”
李一凡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字:“财政切口”。
他明白,这是打开香江改革试点的第一个突破口。
当保安局局长发言时,话锋明显沉重:“治安情况虽然在2019年暴力冲击事件后逐步稳定,但部分区域仍存在小规模聚集、游行申请频繁等现象,舆论空间的极化依然明显。”
李一凡抬头,目光如炬:“如果财政是经济的动脉,那么治安与舆情就是城市的神经系统。一个失衡,整座城市都会失去感知。”
他的语气平静,却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一种不容忽视的压力。
二、凡星传媒的暗线布局
就在会议进行的同时,李晓薇在中环的“微澜视界”办公室内,正与团队进行第二轮推送策划。
这次,她没有选择传统的新闻引导,而是以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为主战场,借助本地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看似轻松却暗含立场的短片。
例如,一个名为《香江24小时》的系列,通过记录普通人的一天,巧妙地融入了秩序、稳定、经济复苏等主题。视频中出现的餐馆老板、码头工人、夜班司机,都是凡星团队提前选定、引导对话的对象。
“我们不直接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而是让他们在生活场景中自己得出结论。”李晓薇在团队会上总结。
同时,她还与内地几家头部视频平台达成合作,让部分正面内容在双平台联动播放,形成跨区舆论场的正向回流。
三、会后的小范围交锋
午餐后,行政长官邀请李一凡、财政司司长、保安局局长,以及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一同前往会客室。
一进门,气氛便紧张起来。
财政司司长开门见山:“李省长,您的报告提到‘财政优先改革’与‘数字化治理平台’,这在内地或许可行,但香江的法律、数据保护条例不同,我们如何在不触犯本地法规的前提下推行?”
李一凡微微一笑:“法律不是障碍,而是工具。问题在于,谁来起草,谁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