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反转后第72小时,星城市市委宣传部办公大楼七层会议室,灯火通明。
一场代号“星火计划”的闭门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会议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兮儿主持,参会的除了市文旅局、网信办、公安局宣传处、教体局的相关负责人外,还有来自凡星智库的专家团队、星城市传媒集团的高层、部分高校新闻学院的系主任,以及刚刚组建不久的新部门——“星城数字内容管理中心”的执行小组。
这是李一凡亲自批示成立的一个机构,挂在星城市委宣传部下,实为“新文娱系统治理实验平台”。
“0713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林兮儿看向众人,目光锐利,“这次我们没有选择简单删帖、压热度、发通稿,而是采用了系统反制、正向引导和情绪重建的三套策略,最终赢得了舆论主导。”
“李省长的指示很明确——星城要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文娱公共事件应对系统化’的试点城市。我们不能止步于成功一次,而是要构建一套可复制、能推广、可持续运行的整体机制。”
台下,无数支笔在纸上疾书,键盘声此起彼伏。
“首先,我们要承认,网络舆情已成为地方治理中最不可控但最具影响力的变量。”林兮儿语气转为沉稳,“这意味着城市治理不能只关注土地、资本和产业,还要构建话语机制、文化系统、数字秩序。”
“这一次凡星团队做得很好。”她看向徐知非,“但接下来你们不能只当智库,也要下场参与平台运营、政策设计、甚至城市形象工程。”
徐知非点头:“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联合课题组,名字叫‘舆论风险指数模型实验室’,下周就开始接入星城市日常网络数据,力求用算法预测情绪走向,提前介入。”
旁边一位高校教授沉声道:“这件事的关键是你们愿意把权力交一部分给专业人士,这一点太重要了。”
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林兮儿疲惫却亢奋地总结:“我们不是在控制网络,而是在治理共识。凡星不是单一公司,而是文化体系的协作者。星城市,必须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舆论防火墙。”
——
几乎同一时间,星城市五一广场东侧,一栋原属废弃厂房的建筑正在加紧施工。
这座厂房即将改建为“星城市文化新媒体融合基地”,由凡星传媒牵头投资,政府以“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形式参与,不持股、不干预运营,但提供政策支持与基础资源。
而在李一凡的眼中,这不是简单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而是他过去十年全部政绩逻辑的又一次复制升级:
将过去在经济发展中总结出的“平台治理”机制,向文化舆论系统内延展。
早在他主政星城市时,就提出“财政主导产业、产业反哺文化、文化引领城市”的思路。而今,这条链条终于延伸到了最关键的一环——文化软实力与治理协同能力。
当晚,李一凡召集林兮儿、李晓薇、徐知非、宣传系统几位老同事,以及几位青年骨干干部在省委接待厅碰头,一场更为战略性的对话悄然展开。
“各地现在都在强调新质生产力。”李一凡微笑着开场,“但如果没有新质治理力,这些生产力最终都会反噬系统本身。”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推动‘星城文创舆情体系’,哪怕它是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