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新教育的提倡者们利用“注音字母”(30年代改为注音符号)解决在推行国语(普通话)过程中所出现的汉字读音困难。关于汉文字的改革问题,自清末就有人提出过,许多教育家、文字学家都曾为此做过尝试,提出不同的方案,但都没能得到社会和民众的普遍认同,更未得到推广与实施。然而,这些尝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汉文字自身的改革与进步。早在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在欧洲考察教育期间,陈鹤琴就已经意识到汉字改革对于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他写道:英国儿童读英文,读到10岁可以看书看报纸,10岁以后是文学上的研究;中国儿童读书读到10岁恐怕还不能看报,至少要到12岁。总之,汉字比英文、法文都要难,汉字固然要保存,不过文字是一种工具,要使普通儿童和人民普遍受到教育,不要为文字所障碍,要想达到...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是幼儿教育之父 中国幼儿园之父陈鹤琴有哪些贡献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心得体会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是 中国的幼儿教育之父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谁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是谁?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五集纪录片第二集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是谁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五集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