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其本意,是欲溯流而上,进占巴郡,从而入侵西川,独霸益州为王。
乾符五年,正月初一。王仙芝率军攻占罗城。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来救,大败王仙芝于荆门。王仙芝拼死突围而去,引残部到申州之东,复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折损将士二万,元气大伤。
捷报传至长安,唐僖宗精神大振,遂擢升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集中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
杨复光切齿仇恨宋威,不断向唐僖宗进言,诉说宋威屡败王师、杀良冒功之罪。
事隔不久,宋威又被义军打败。僖宗趁机免除其职,军权交由杨复光接任。杨复光发兵进攻义军,终在湖州道重挫王仙芝军,擒其大将徐磨莒。
僖宗闻报大喜,又任王铎为招讨使,杨复光仍为监军。
然而王铎胆小如鼠,闻听起义军南下,不发一矢,便即弃城而跑。
王仙芝即兵败远窜,继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便即收复荆南。僖宗遂派忠武军别将宋浩任荆南节度使,泰宁军别将段彦谟为副手。
宋浩由微官而成大将军,见到杨复光时便即不卑不亢,有时还不免讥讽几句。
杨复光大为不悦,暗道:我干爹杨玄价亦是宦官,曾任忠武军监军,当时你不过是其帐下微末小吏,今一旦得意,便敢与我并肩,甚么东西!
其后经过观察,发现段彦谟也不愿屈居宋浩帐下,两人貌和神离,各自心知而已。
杨复光为除掉宋浩,遂私下找来段彦谟,设宴以待,与其密议。段彦谟见有杨复光支持,便以重金收买勇士,终于将宋浩暗杀。
杨复光害怕朝廷追究责任,使罗织各种罪名,强加于宋浩身上,上奏皇帝。僖宗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事亦不了了之。
其后在杨复光推荐下,段彦谟被委任朗州刺史,离开中原。
唐僖宗不但不敢治罪杨复光,为安抚一众将士,反擢升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驻扎邓州,以阻止王仙芝军北上。
乾符五年二月,义军在湖北黄梅遭到曾元裕围攻,几乎全军覆没,王仙芝最终死难。
王仙芝死后,部将尚让率领余部北上,因尽千辛万苦,终在亳州与黄巢会合。
黄巢闻说王仙芝死难,念及以往兄弟情分,不由放声大哭,终日不食。尚让及众将苦劝乃止,遂共推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称王之后,黄巢遂挥师北上。三月进攻汴、宋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阻,转攻卫南、叶县、阳翟。
朝廷征调义成军三千人,守卫东都伊阙、武牢等地,河南官军一时势壮。
黄巢避敌锋锐,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呼应,攻下饶、信等州。
四月,起义军在舒州渡江,攻下宜州。七月转入两浙,攻下越州,又从衢州凿七百里山路到达福建,十二月攻下福州,转入广东。
黄巢军在广东辗转九月有余,直到乾符六年十月,终得攻克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
义军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将至元旦新春,军备武装得到大大补充,人强马壮。
黄巢自觉元气尽复,适逢岭南发生瘟疫,军士思归,乃以百万都统名义发表北伐檄文,规定“禁止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挥师北上。
是年自桂州大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
唐廷得知黄巢北上,急遣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统兵十万屯驻潭州,以塞岭北之路。
黄巢率军连下永州、衡州,直抵潭州城下。
李系惊恐,紧闭城门不出。
黄巢挥兵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大部被杀,血染湘江。
大将尚让乘胜追击,以五十万军进逼江陵,王铎再施逃跑神功,北奔襄阳。
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只因赶得急切,却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瞧出便宜,与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黄巢于荆门,俘斩义军十之七八。
黄巢遭受重挫,在湖北立脚不住,只得与尚让收集余众,渡江东走。
画外音:若是此时朝廷诸路兵马倘能齐心协力,乘胜追击,则黄巢之乱必就此而止,再无其后之事。奈何朝廷积弱已久,且皆被无知宦官把揽朝政,腐败至极,早对各路藩镇失去控制,号令不行,乃发奇变,痛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