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代那些心机深重、动辄陷害嫔妃的皇后相比,周皇后确实算是难得的仁慈温厚。
但她毕竟才十七岁,少女崇敬父亲、信赖父亲,本是人之常情。
因此她选择了无条件地相信他。
然而她不知道,周奎仰仗国丈之名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恶事。
崇祯清楚,周皇后性情善良,缺乏历练。仁厚,过于单纯。
所以他没有急着对周奎下手,甚至在他的默许安排下,让周皇后亲自走入诏狱。
袁妃憨直可亲,田妃温柔体贴,但若论主持六宫、母仪天下,只有周皇后最为适合。
因为相比二人,周皇后行事更为干脆果断,只是缺少真正让她成熟的契机。
而诏狱,便是崇祯给她的最后一课,也是最后的机会。
若她仍执迷不悟,他会毫不犹豫地废后。
……
王家彦获准入东暖阁。
他不是此次科举中名次最高的,也不是官职最大的。
但崇祯很清楚,论心思缜密、论胆识,他是八千新科举人里最稳妥的。
“到了开封,你可知要做什么?”
河南按察司表面负责司法,可陛下要的显然远不止于此。
王家彦请陛下明示。
崇祯点头。
“河南乃大明粮仓,却被藩王荼毒日久。
田亩丈量、银贷售田,必须按朝廷制度来。
其间利益,你比谁都清楚。
可听过开封府,挑筋胡同?”
王家彦心头一凛,立即答道。
“北宋时西来犹太夷民定居开封,至天启初年有七姓八家五千余人。
多居教经胡同,因宰牲剔筋,故称挑筋胡同。”
他已明白陛下的意思。
挑筋胡同,一赐乐业教的地界。
西方传教士入大明的第一落脚处。
王家彦躬身,声音沉稳。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