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阉人都明白的道理,后世那些所谓将军却不懂?
哎!可悲可叹!
“臣愿肝脑涂地!”
徐光启叩首。
崇祯递给他一叠纸张。
“大明火炮弊端极多,射程近、装填慢,大将军炮更是沉重易炸膛。
你需从火药入手,使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崇祯懂火炮的理论,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具体实现还得靠真正懂行的人。
另一份图纸,他已给了一旁的孙元化。
那是……迫击炮。
大明的火炮,在明末几乎成了定时炸弹。
炸膛并非偶发,而是常态。
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两个,材料不过关,工艺跟不上。
炮管内部粗糙,光洁度几乎为零。
尺寸精度全凭工匠的眼力,受压不均便成了家常便饭。
至于那沉重到离谱的炮座,看似稳固,实则只是为了勉强抵住后坐力。
可就算如此,炮座震裂的事情依旧屡见不鲜。
当然,这是和后世工业标准对比的结果。
单论现在的科技水平,大明的军工还是制霸这个时代的。
但对明军来说,这些缺陷就是每天要赌命面对的现实。
火炮所用的弹种也远未成熟。
实心弹(铁球、石球)专打城墙。
散弹以铁砂铅丸喷射杀敌。
威力最大的开花弹也不过是薄皮铸铁、青铜壳加火药加引信。
而所谓的火箭弹更像是烟花竹筒,大多被军队当成照明物使用。
因此,想让大明的火器体系脱胎换骨,崇祯心里非常清楚,关键点只有两个。
火药配比与金属提纯。
光靠生铁和青铜,连最粗陋的掷弹筒都造不出来,更别说后世的迫击炮。
作为穿越者,他知道无数现代的冶金方法。
但他明白,那些技术放在大明完全无法实现。
唯一能依靠的是已有的水力锻铁技术。
只是动力太弱。
于是,王恭厂的新址被他直接定在密云。
那是北京外最重要的边关重镇。
也是瀑布落差二百余米最多之地。
理论他能给,至于如何将瀑布之力转成强大动能,那就得靠他们了。
孙元化今年四十六岁,是典型的技术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