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唐中兴颂 > 第68章 江淮粮道终贯通(第1页)

第68章 江淮粮道终贯通(第1页)

泗州码头的风裹挟着淮河的湿气,吹得酒旗猎猎作响。李倓靠在粮船的舷柱上,左臂缠着的江潮锦帕已换了新的,陈婆婆绣的“平安”二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李白正与几个船工对饮,酒葫芦递来递去,舱内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自瓜洲渡口启程后,船队已在江上航行三日,虽偶有永王水师的斥候窥探,但张阿三打造的快船速度极快,始终未被纠缠。

“殿下,前面就是泗州码头了!”秦六站在船头高声喊道,手指向远处的城楼,“您看那码头,黑压压的全是粮船!”

李倓抬眼望去,只见泗州城的夯土城墙下,数十艘漕船正停泊在码头,船工们扛着粮袋往来穿梭,跳板压得咯吱作响。最显眼的是一艘挂着“王”字旗号的楼船,甲板上立着个穿着绸缎袍服的肥胖身影,正是长安巨贾王元宝——早在丹阳突围前,李倓便已派人送信,约他在泗州汇合共商粮道之事。

粮船刚一靠岸,王元宝就带着十几个随从迎了上来,老远便作揖笑道:“建宁王殿下,可把您盼来了!老夫在泗州等了三日,每日都要去码头望几遭。”他说罢,目光流转至李白处,眸中忽绽光彩,“这位莫不是诗仙李学士?久仰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李白轻抚长髯,朗声而笑:“王掌柜的名声,老夫在江南也听过。听说你家的金银能堆成山,没想到竟这般体恤民情,肯帮殿下运粮。”

“学士说笑了。”,“安史之乱前,老夫的商队全靠漕运吃饭。如今运河堵了,江淮的粮食运不到灵武,不仅朝廷缺粮,咱们商人也没生意做。再说殿下在丹阳设坊救民,老夫岂能坐视不理?”

楼船的船舱宽敞明亮,正中摆着一张巨大的梨木桌,上面铺着一张手绘的粮道图,从江淮到夏州的路线用朱砂笔标得清清楚楚。李倓走到桌前,指尖划过图上的线路,眉头渐渐皱起:“王掌柜,此前你说粮运损耗高达两成,是何缘故?”

“殿下有所不知。”王元宝叹了口气,叫来账房先生铺开账本,“这漕运啊,水路怕翻船,陆路怕盗匪,还有些州官趁机克扣,层层盘剥下来,损耗自然就多了。前日有艘粮船在淮河翻了,五千石粮食全沉了底,船工也淹死了三个。”

李倓想起搜索到的史料,安史之乱时江汉漕运因路途艰险,损耗确实极为惊人,刘晏后来改革漕运,采取分段运输、兵丁卫护的办法才降低了损耗。他心中已有了主意,拿起毛笔在图上画了两道线:“依我之见,这粮道可分为三段,每段设一座粮站,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三段?”王元宝凑过来细看,“殿下是说以泗州、宋州为界?”

“正是。”李倓点头道,“第一段从江淮到泗州,走水路,由张阿三的造船坊负责检修粮船,每艘船配备两名亲卫负责监督,详细记录装粮重量与到岸重量;第二段从泗州到宋州,水陆联运,在宋州设中转粮站,由魏大人派来的州兵驻守,防止盗匪抢掠;第三段从宋州到夏州,走陆路,用马车运输,每十辆马车为一纲,由陈忠带亲卫护送。”他顿了顿,在图上标注出粮站位置,“每个粮站都要设账本,详细记录每石粮的运输损耗,月底汇总到江淮总账。”

李白在旁听得连连点头:“此法甚妙!就像老夫写诗,先立章法,再填词句,条理分明。这般一来,哪段出了问题,一查账本便知。”

王元宝也抚掌赞叹:“殿下这法子比先前的松散管理强多了!老夫这就安排人去准备,泗州的粮站可以用现成的仓库改造,只需加派守卫即可。”

接下来的三日,泗州码头一片繁忙。亲卫们与州兵一起加固粮站的围墙,账房先生们则在李倓的指导下学习新的记账方法——账本分为“起运”“中转”“抵达”三栏,每栏都要注明粮食重量、运输日期、负责人姓名,甚至连天气情况都要记录在内。秦六带着人给每艘粮船编号,张阿三则亲自上船检查船底的漏洞,确保水路运输安全。

第四日清晨,李倓正在粮站查看账本,一名亲卫匆匆跑来:“殿下,江姑娘派人送账本来了!”

“江若湄?”李倓心中一动。江若湄是他在江淮结识的女账房,精通算术,此前被派去管理粮道的初始账目。只见亲卫递来一个青布包裹,里面是厚厚的账本,封面上写着“江淮粮道损耗统计”。

李倓翻开账本,第一页便是汇总表:初始阶段(未设粮站),运输损耗率为20%;试行节点管控三日后,损耗率降至12%;一周后,损耗率已降至5%。账本中还详细记录了损耗下降的原因:水路因船检到位,翻船事故减少;陆路因编队运输,盗匪不敢轻易下手;州官克扣的情况也因亲卫监督而杜绝。

“太好了!”李倓忍不住赞叹道,“损耗率从两成降到五成,这可是天大的进步!”他拿起毛笔在账本上批注:“节点管控之法,可推至全国漕运。待平乱后,奏请陛下推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元宝凑过来一看,也大喜过望:“殿下真是神人!照这个损耗率,咱们每月能多运出上万石粮食!老夫这就安排首批粮船启程,争取早日把粮食送到灵武。”

首批万石粮食的运输仪式,办得极为隆重。十艘粮船旌旗招展,船工们齐声高唱号子,缓缓顺淮河而下。李倓站在码头送行,看着粮船消失在水雾中,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是粮食的运输,更是江淮百姓对朝廷的期盼,是平定叛乱的希望。

粮船启程后的第五日,一名灵武来的驿卒快马赶到泗州,带来了肃宗的圣旨。驿卒翻身下马,高声宣道:“建宁王李倓接旨!”

李倓赶忙整了整衣冠,双膝跪地。只见驿卒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宁王倓,潜身江淮,安抚百姓,疏通粮道,功绩卓着。今首批万石粮抵灵武,解朝廷燃眉之急,特褒奖锦缎百匹,黄金百两。望卿早日归朝,共商平叛大计。钦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