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你的口气似乎还有内幕。”
杨宗谨便把自己在老家以及在来的路上遇到的事情,一五一十的都说了。
八贤王一直认真听着,没有打断。
直到杨宗谨说完,八贤王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是这样,果然是处心积虑啊。”
杨宗谨诚恳道:“这件事情必须看朝廷的态度,否则难以查下去。”
“如果朝廷态度不明确呢?”
“那就等到朝廷态度明确为止!”
“杨宗谨啊,你可知道案件拖得越久就越不容易查出来真相。”
“这……正是主谋者所期盼的呀。”
“那你为什么还要等?”
“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朝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我何必劳心劳力,惹得自己一身麻烦。最终把自己气个半死,只能隐居山林独自舔舐伤口。”
“这可不是堂堂提刑官所为!”
“那是我的错吗?”
八贤王微微的摇了摇头,有点不认同杨宗谨的做法。
杨宗谨也自有道理,且态度坚决。
看谈不出个结果,八贤王索性请杨宗谨先回去。
杨宗谨也不感到沮丧,大大方方的抱拳告辞。
别了八贤王,杨宗谨徒步回到自己的宅院。
进门就看到李媗之和董秋荻迎了过来,问东问西。
杨宗谨把自己和八贤王的对话说给她们听,并且继续坚持自己的态度。
李媗之道:“夫君心意已决,妾身自然支持。只是这样的话,会不会让你在八贤王面前变成一般大臣,而不是那个执着于找出真相的提刑官。”
这话说得很委婉,是提醒杨宗谨不能失去八贤王对他的支持。
杨宗谨叹息道:“主动权从来不在我的手里,这要看朝廷的态度。就耐心的等着吧,不急于一时。”
李媗之知道杨宗谨并非漠不关心,相反是做了大量幕后工作,只是不好说出口。
等杨宗谨进了书房,董秋荻开口问李媗之:“夫君这次是怎么啦?完全没有前面的硬气,更多了点软骨头的感觉。”
“并非夫君是变了,而是这件事很特殊。不是凭借意气用事可以解决,必须要朝廷先拿出态度才行。”李媗之解释道。
“这很重要吗?”
“当然。科场舞弊案这么多的考生舞弊,背后有多少利益往来,千丝万缕又盘根错节。他们彼此串连,又互相掩护。如果朝廷态度不够坚决,那问题就只能搁置。”
“这难道比‘狸猫换太子’一案还难?”
“难!狸猫换太子是皇室内部和两大主要派系之间的斗争,规模控制不大。但是科场舞弊案可是牵连甚广,从上到下还牵涉到宫里,不以派系划分,而是利益的大小团体,针对很可能是整个大宋朝野。”
第三卷科举舞弊案第十七章得到旨意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