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人怎能猜不透,江进酒为什么这样做,当即捡起檀木拐杖,脚步略显匆忙地登上舢板。
一老一少就这样驾驶着舢板离开缓水区,依照水路前往清河县城。
江进酒之前去过县城,对于路线倒也熟悉,加上水路宽阔,不到半个时辰便行至外围地界。
清河县城占地颇大,依靠清水河构筑起一道厚实且高耸的城墙。
城门两侧站有护卫,捕快皂吏更是繁多。
但在县城里面,却有内外之分。
外城紧邻清水河,坐落着密集且模样各异的棚户区。
其中道路泥泞,鱼龙混杂,居民大多是打渔人、火窑工、采药人。
因东面靠河,故而仅有西南北三座集市,分别被鱼行、火行、药行控制。
有人自然有生意,除去三大行,酒楼、客栈、勾栏等店铺场所应有尽有,人来人往。
内城同样有城墙,比起外城略微低矮,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拿最基础的来说,大街小巷全部铺满青石板,两旁是各种民宅商铺,氏族大家,武行武馆更是坐落于此。
每到固定时分,还有挎刀捕快、执棒皂吏并排而过,治安情况显而易见。
东面码头位置,百余艘乌篷船横向排成一列,停靠在岸。
头戴斗笠,身穿短打长裤,赤脚露膊的打渔人四处穿梭,有些扬声呼喊,有些闷声搬运竹筐。
隶属于鱼行,进行采买的伙计,扯着嗓子跟打渔人交谈,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整个码头弥漫着鱼腥味,其中又夹杂着烟锅袋子所散发的呛人气息。
吵闹、嘈杂,市井且粗犷。
在乌篷船边缘地带,被特地划分出一块区域。
这里的船只不尽相同,大小不一,但无一例外都透着尸臭味,同样也是烟味最浓郁的地方。
这便是捞尸人停靠船只的地方。
在清河县城,只要是捞尸人想要上岸,就只能将船只停靠在这里,且还需缴纳费用。
停船费用按照船只大小进行划分。
舢板一天十文,乌篷船一天一两。
这是清河县城捞尸队的规矩,只要是来往的捞尸人都要遵守,否则无法上岸倒是小事,好不容易打捞起来的尸体若是遗失,那损失可就大了。
江进酒操控着舢板靠岸,还没等稳住身形,便看见一个蹲坐在石凳上的老头,对着自己咧嘴一笑:
“给钱!”
老头左手拿着烟锅袋子,呛人的浓雾弥漫周身,他牙齿被熏得发黄发黑,伸在前面的手掌,更是布满老茧淤泥。
“我来吧。”
老妇人仓惶站起,想要掏钱却被阻止。
“不用。”
江进酒拿出大钱,数了十个铜板递过去,鼻间微微耸动,闻到一股隐晦臭气。
“小子,上岸吧。”
老头掂量着大钱,让开身位,继续等待下一个停靠在这里的捞尸人。
江进酒默不作声扶着老妇人上岸,又回去背起尸体,直到脱离东面码头,方才问道:
“老婆婆,十字街具体在哪个位置啊?”
江进酒之前来清河县城,都是在外城晃荡,采买各种所需物资,然后便返回清源村。
对于十字街的具体位置还真不清楚,故而才会询问起老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