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变法,虽然让楚国变强大了,却也得罪了太多的贵族。那些被剥夺特权、迁徙到苍梧的贵族,早就恨透了吴起,只是因为楚悼王支持他,才不敢动手。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病逝——这成了贵族们的机会。
楚悼王病逝的当天,子西、昭阳等七十多家贵族,就带着数百名甲士,手持利刃,杀入王宫。当时吴起正在王宫处理国事,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就知道是贵族叛乱了。他身边只有几十个侍卫,根本抵挡不住数百甲士。
侍卫们劝吴起:“令尹,快逃吧!我们掩护你!”吴起却摇了摇头:“我逃了,变法就完了,楚国就完了!我就算死,也要拉上这些乱臣贼子垫背!”说完,他朝着楚悼王的灵堂跑去。
贵族们追到灵堂前,见吴起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就大喊:“杀了他!别让他跑了!”说着,就朝吴起射箭。吴起紧紧抱着楚悼王的尸体,箭像雨点一样射在他身上,也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吴起中了数十箭,鲜血染红了楚悼王的尸体,可他还是死死抱着,眼睛瞪着贵族们,直到最后一口气。
贵族们杀了吴起,还不解气,又想把吴起的尸体拖出去砍了。可就在这时,新继位的楚肃王(楚悼王的儿子)带着卫兵赶来了。楚肃王见父亲的尸体上插满了箭,吴起也死在了旁边,气得浑身发抖。他指着贵族们说:“你们杀了令尹,还伤害了先王的尸体,这是大逆不道!”
按照楚国的法律,“伤害王尸者,灭三族”。楚肃王当即下令,把参与叛乱的七十多家贵族全部抓起来,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处死,还抄了他们的家产。那些贵族们本来想杀吴起,结果却把自己的家族都赔进去了,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吴起的尸体,还是没能逃过一劫。楚肃王虽然恨贵族们叛乱,但也知道吴起的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为了平息一些人的不满,还是下令把吴起的尸体处以车裂之刑——就是把尸体绑在五匹战马上,让战马向五个方向狂奔,把尸体撕裂。
行刑那天,郢都的百姓都来围观,有的哭,有的叹气。当五匹战马嘶鸣着狂奔,吴起的尸体被撕裂时,很多百姓都低下了头,不敢看。有人说:“吴令尹是个好人,若不是他,楚国哪能这么强?”还有人说:“他太狠了,得罪了太多人,这也是命啊!”
一代军神,一代变法家,就这样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可吴起虽然死了,他的变法却没有完全消失——楚国的军队依然强大,贵族的势力也被削弱了,为后来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奠定了基础。
吴起虽死,却给后世留下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兵书——《吴子兵法》。这部兵书,是吴起一辈子用兵和治国的经验总结,共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每一篇都充满了智慧,至今仍被兵家奉为圭臬。
这本书开篇《图国》里就说:“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既要搞好内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内修文德),也要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外治武备)——这正是吴起在魏国守西河、在楚国变法的真实写照。他在魏国时,不仅训练魏武卒,还修水利、劝农桑,让西河郡的百姓丰衣足食;在楚国时,既削贵族特权、选贤才,又强军队、拓疆域,都是“文德”和“武备”并重。
再看《治兵》篇,吴起强调“以治为胜”——军队要靠严明的纪律才能打胜仗。他在训练魏武卒时,错一步就杖责,临阵脱逃就斩首,就是“以治为胜”;还有《励士》篇,主张“赏罚分明”,立功劳的赏,犯错误的罚,他在阴晋之战前大摆庆功宴,就是“励士”的典范。
《吴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实用的战术,比如《料敌》篇分析了六国的军情:“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意思是说,秦国人性情强悍,地形险要,政令严格,赏罚分明,士兵都有斗志,所以秦军虽然勇猛,但阵型容易散乱。吴起在阴晋之战中,就是抓住了秦军“散而自战”的弱点,才以少胜多。
这部兵书,在后世的影响很大。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都把《吴子兵法》当成教材,韩信年轻时就熟读《吴子兵法》,后来帮刘邦打天下,很多战术都借鉴了吴起的思想;三国时期的曹操,不仅自己读《吴子兵法》,还亲自为《吴子兵法》作注,让更多人能看懂;唐代时,《吴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科举考试中“武举”的必考内容;就算到了近代,很多军事家还在研究《吴子兵法》,把里面的思想用到现代战争中。
除了《吴子兵法》,吴起的治军之道也影响了后世。他打造的魏武卒,是中国古代第一支职业化军队——士兵不用种地,专门打仗,国家给他们发俸禄、赐田宅,这一制度后来被很多朝代借鉴。比如汉代的“羽林军”就有魏武卒的影子;就连现代军队的“职业化”,也能在魏武卒中找到源头。
后世对吴起的评价,却像冰火两重天。赞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战国时期的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意思是说,能率领七万人,天下无敌的,只有吴起;三国时期的曹操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意思是说,吴起在魏国时,秦国不敢向东进攻;在楚国时,韩、赵、魏不敢向南侵犯。
骂他的人,也把他踩得狠——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吴起“刻暴少恩”,意思是说他性子狠辣,没有人情味;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把吴起和商鞅并列,说他们“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意思是说他们虽然让国家变强了,但自己却被杀死,后来国家也灭亡了(魏国后来被秦国灭亡,楚国也被秦国灭亡)。
我再说说吴起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就能看出他不是只有“狠”,还有“仁”。有一次,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见一个士兵的母亲来军营找儿子。吴起问她:“你儿子在军营里好好的,你怎么来了?”老母亲哭着说:“我儿子去年跟着您打仗,您为他吸过脓,他回来后就跟我说,一定要跟着您好好打仗,就算死了也愿意。现在他又要去打仗,我怕他再也回不来了!”吴起听了,心里也不好受,对老母亲说:“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若他立了功,我一定让他风风光光地回家。”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吴起对士兵是真心的——他为士兵吸脓,不是作秀,而是真的把士兵当成兄弟;他给士兵赏赐,也不是收买人心,而是真的想让士兵过得好。正是因为这样,魏武卒和楚军的士兵才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
吴起的一生,是真正的传奇:从卫国的杀人犯,到鲁国的大将,再到魏国的西河郡守、楚国的令尹;从打造魏武卒,到阴晋之战破秦军,再到楚国变法强楚;最后,以伏尸王尸、车裂而死收场。他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能人;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敌人害怕的对手,也是一个让士兵爱戴的将军。
有人说他是“军神”,有人说他是“屠夫”;有人说他是“贤臣”,有人说他是“酷吏”。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吴起用自己的一生,在战国的烽烟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吴子兵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他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正所谓:
少年仗剑出卫疆,斩棘披荆志四方。
魏武扬威吞秦土,楚疆变法震朝堂。
丹心未改身先死,铁血犹存史留芳。
莫道功过难评说,一部兵书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