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中国野史集成 pdf > 第1章 孔子(第1页)

第1章 孔子(第1页)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他出生时头顶凹陷如丘,父母为他取名"丘",字仲尼,这便是后来影响华夏文明两千余年的孔子。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大夫,晚年与颜氏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带着他迁居曲阜阙里,过着贫贱的日子。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别的孩童在田间追逐打闹时,他却喜欢把祭祀用的礼器摆出来,模仿大人行礼的模样,一招一式,庄重认真。童年的他心中便埋下了对"礼"的向往。

十五岁那年,孔子立下"志于学"的誓言。他四处拜师问道:入鲁国太庙,遇不懂的礼仪便"每事问",哪怕遭人讥讽"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听闻郯子来访鲁国,他连夜登门,请教上古官制,感慨"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后来又远赴洛邑,向周朝守藏史老子问礼,临别时老子赠言:"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君子若遇明时、得遇赏识,便驾车出仕,施展抱负;若时运不济、道不得行,便如蓬草般随风飘转,顺应时势而不固执,在隐忍中坚守本心)这句话,像是预言,成为孔子一生的写照。

青年时期的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也做过掌管畜牧的"乘田"。即便职务轻微,他也恪守"执事敬"的准则:管仓库时,确保"会计当而已矣";管畜牧时,让"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而立之年,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子弟孟懿子,还是家徒四壁的颜回,或是性情鲁莽的子路,只要心怀向学之志,皆可入其门下学习。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先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甚至一度"摄相事",执掌鲁国政务。这是他距离政治理想最近的时刻,他渴望以"礼治"整顿朝纲,以"德政"安定百姓,让鲁国重回"周公之治"的礼乐盛世。

这一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齐国欲以武力威慑鲁国,暗藏甲士,还让优伶侏儒登台表演粗俗乐舞,羞辱鲁君。孔子见状,快步上前,按礼斥责:"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喝令武士将优伶斩首。齐景公大惊,没想到这位看似文弱的学者,竟有如此胆识。最终,齐国主动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田。当孔子带着失地回归的消息踏入曲阜时,百姓夹道相迎,他望着人群,心中默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可当时鲁国的权力早已落入"三桓"手中,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把持朝政,家臣专权,礼崩乐坏。孔子力推"堕三都",就是拆毁三桓家臣据守的城池,削弱私权,重振公室。起初进展顺利,拆毁了费城、郈城,可到了孟孙氏的成城,却遭到激烈反抗。鲁定公动摇了,三桓也暗中阻挠,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半途而废。孔子站在成城之外,望着高耸的城墙,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道不行"的无力。

更让他心寒的是鲁君沉迷于酒色的行为。季桓子接受齐国送来的女乐,整日宴饮享乐,三日不朝。失望的孔子在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的清晨,登上马车,子路、颜回等弟子紧随其后,朝着卫国方向驶去,他回头望了一眼曲阜的城门,轻声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在鲁国当官的这段时间里,孔子也从未停止收徒授业。朝堂之上,他是运筹帷幄的大司寇;庭院之中,他是循循善诱的夫子。子路问"仁",他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子贡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可行,他赞许"赐也,非尔所及也"。有一次,弟子们围坐在一起,各言其志。子路说要"率三军破强敌",冉有说要"使百姓富足",公西华说要"宗庙会同,愿为小相",唯有颜回轻声道:"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闻言,颔首微笑,这便是他心中的"仁":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把劳苦强加于人。

孔子到了卫国之后,国君卫灵公虽年迈,却对孔子礼遇有加,初到便赠予粟六万石,可他真正看重的,是能助其争霸的谋略,而非孔子的"礼治"主张。

当时卫灵公非常宠爱南子夫人,南子夫人出身宋国宗室,容貌美丽,却因与宋国公子朝有私情而名声不佳。当南子听闻孔子这位"圣人"到访,便主动提出想见一面。

对于南子的召见,孔子起初是犹豫的。他深知南子名声狼藉,与她相见,恐遭世人误解,更怕有损自己推行的"礼义"之名。可他身处卫国,若断然拒绝,不仅会得罪南子,更可能触怒卫灵公,彻底断绝在卫国推行主张的可能,乱世求存,欲行其道,有时不得不做出礼仪范围内的妥协。

最终,孔子选择赴约。《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南子端坐于宫殿内的细葛帷帐之后,身着华服,环佩叮当。孔子入殿后,遵循君臣相见的礼仪,面朝北恭敬行礼;南子则在帷帐后回礼,起身时身上的环佩玉器碰撞出清脆声响,清晰传入孔子耳中。整个过程,双方隔着帷帐,恪守礼仪距离,无半句逾矩之言,更无亲密接触,纯粹是一场符合当时礼制的相见。

可这场恪守礼仪的见面,还是引发了弟子子路的强烈不满。子路性情耿直,素来敬重孔子的德行,听闻老师见了声名不佳的南子,当即面露愠色,直言质疑:"夫子为何要见这样的人?这岂不是有损君子之名?"

面对子路的质问,孔子又急又委屈,连连发誓辩解:"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我若有半点违背礼义的行为,就让上天厌弃我!就让上天厌弃我!这份急切的辩解,藏着孔子的无奈:他并非不知南子的争议,却为了在卫国争取推行"仁道"的可能,不得不做出必要的礼仪周旋,可这份苦衷,耿直的子路一时难以理解。

孔子见南子,本是希望通过她影响卫灵公,推动卫国施行"礼治"。可他很快发现,卫灵公对"仁道"毫无兴趣。不久后,卫灵公与南子同车出游,让孔子乘坐副车随行,招摇过市。途中,卫灵公目光流连于南子,对孔子视而不见。

望着卫灵公与南子同车的身影,孔子长叹一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从未见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这句话,道尽了他对卫灵公的失望,也暗含着对自己见南子这一行为的自嘲:即便委屈自己周旋,也终究无法唤醒沉迷声色的君主。

最终,孔子意识到卫国绝非推行"仁道"之地,遂毅然离开卫国,继续踏上周游列国的征程。

离开卫国,孔子一路辗转曹、宋、郑、陈,每到一国,他都带着弟子们宣扬"仁道",可回应他的,多是冷漠与嘲讽。在宋国,他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说他"惑乱百姓",派人伐树驱之。弟子们催促他快跑,孔子却从容地整理衣冠:"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那份从容,是对"仁道"的坚定信仰,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天不会让这份使命中断。

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率弟子前往楚国,途经陈蔡之间,陈蔡大夫忌惮他入楚后会对本国不利,派兵将他们围困在荒野。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弟子们饿得头晕眼花,子路拄着剑,怒气冲冲地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坐在泥泞中,平静地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道德操守的君子,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坚守本心与节操;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放纵自己,无所不为)

颜回外出寻来些野菜,煮成稀粥,分给众人。子贡私下对子路说:"夫子之道太遥远了,天下无人能容,不如稍微变通些?"孔子听闻,召来弟子们,问道:"《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为何困于此地?"子路说:"或许是我们不够仁,不够智,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孔子摇头:"伯夷、叔齐仁否?却饿死首阳;比干智否?却被剖心。仁与智,未必能被接纳。"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不如稍贬其道?"孔子脸色一沉:"君子修其道,纲而纪之,岂能为容而改道?"

最后问颜回,颜回挺直脊背,朗声答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吾丑也;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孔子闻言,眼中泛起泪光,笑道:"回也,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颜回的欣赏,更道出了吾道不孤的欣慰,弟子们望着孔子,心中的动摇渐渐消散,他们追随的,不正是这一份值得用生命坚守的理想吗?

后来楚昭王派兵解围,欲以七百里封地封孔子,却遭令尹子西劝阻:"孔子弟子颜回、子路、子贡,皆为贤才,若得封地,恐成楚国之患。"昭王遂作罢。孔子得知后,并不惋惜失之交臂的富贵,只是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知道,归隐山林可避乱世之苦,可若人人都避,谁来唤醒世人?他的"仁道",本就是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了曲阜。当马车驶入熟悉的阙里巷,弟子们搀扶着他下车,他望着庭院里的杏树,枝叶比十四年前更繁茂了。鲁哀公与季康子尊他为"国老",时常问政,却不给他实权,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象征礼乐的"圣人",而非推行改革的"政治家"。孔子坦然接受着这一切。

此后的时间里,孔子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典籍整理与讲学中。他坐在书房里,翻开《周易》竹简,反复研读,竹简的皮绳断了一次又一次,他便重新串起,这便是"韦编三绝"。弟子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于《易》,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他眼中,这部古老的典籍里,藏着天地万物的规律,也藏着"中庸"之道的智慧,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这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治国理政的良方。

他删订了《诗经》,从三千余篇诗中精选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他对弟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部诗集,成了他传递"仁"与"礼"的载体,每一句吟唱,都是对美好人性的赞颂。

他修订了《春秋》,以鲁国史书为基础,开创“春秋笔法”,用"微言大义"褒贬诸侯。"孔子曾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部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记载了孔子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晚年的孔子是充实的,也是痛苦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颜回病逝,年仅四十岁,孔子听闻消息,跌坐在地,老泪纵横:"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仁道"最纯粹的践行者。次年,子路在卫国之乱中被杀,死前仍坚守"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缨才从容就义。孔子望着子路的遗物,长叹:"由死矣!"接连失去两位核心弟子,他的头发一夜斑白。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病重的孔子躺在病榻上,望着窗外的杏树,忽然开口:"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弟子们围在床边,泣不成声。他轻轻握住子贡的手,轻声道:"吾道虽不行于当世,然弟子们可传之。后世必有行吾道者。"说完,便缓缓闭上了眼睛。

虽然后世对孔子的评价有过争议,但我们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必须承认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我看来,孔庙奎文阁的那副楹联就是孔子一生的最好注释: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