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会按照房屋的拆迁面积来算,还会根据住户的人口以及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核算。
当然了,这么搞肯定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新区政府这边对这次拆迁那是相当地重视,出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且还从严、从重、从快!
再加上还有军管会和公安局全程配合,小问题确实有一些,但大问题没有。
当新区的拆迁安置小区建成后,最选入住的并不是拆迁户,而是那些门面房商
铺的老板。
这些门面房和商铺都不卖,都是租的。
产权都在新区政府的手上,租金也便宜滴很。甚至于如果你是老字号,前三年的租金一分钱都不要,只要你负责好日常的水电费、物业费、城市管理费和商业税就行。
水电费就不说了,每户都有表,按表收钱。
物业费和城市管理费用加起来也不算多,商业税的话,按照工商业者经营方式,分为固定工商业、临时商业及摊贩业,分别采用不同的征收方式。
固定工商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分别征收,并根据其会计制度的健全情况,分别采用自报查账、依率计征;自报公议、民主评议;以及在民主评议基础上的定期定额征收等方法。
临时商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合并征收。对固定摊商及规模较大的摊贩,依民主评议方法征收营业税及所得税;对一般摊贩,采取在民主评议基础上定期定额的征收方法。
这些东西都是直接公布出来的,报纸、电台、通告,甚至还有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
总得来说,在新区这边做生意需要交的钱并不多,而拆迁安置的人数又相当可观,自然有很多具备商业头脑的人愿意来投资。
甚至有不少拆迁户因为拆迁款到手后变得有钱了,也想着做个小生意博一下。
不仅如此,随着新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放到了这边。
不只是拆迁户,很快新区这边就涌入了不少外地来这里讨生活的人。
没办法,相对于去霓虹和澳洲,只是到旅顺讨生活明显能接受的人更多。
要知道以前就有闯关东的说法,旅顺这边发展的辣么好,其它地方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对于最底层的老百姓来说,都是逃荒,逃哪里不行?
更别说旅顺这边对逃荒和盲流也会进行相应安置,哪怕你什么都不会,都能安排一份工作。
甚至于就算你残废了,也能给你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随着旅顺新区的相关报导不断通过报纸、电台,还有人们的口口相传飞快地扩散开来,各种各样的政策还有港口带来的国际贸易生意,自然吸引了方方面面的人士过来。
有了人流自然就有消费,有了消费自然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同时增加税收。
于是乎,只是短短时间,旅顺就成了民国初期的明星城市,成为了各地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十。
有着何雨柱当初留下的克隆人大军,还有海量的物资,旅顺这边的发展自然不会差。
这不,在龙头新区上了正轨后,第二个新区,同样是位于旅顺东北略靠西一些的龙鳞新区也正式开工。
如果说龙头新区开建时,九成九的人还只是观望,甚至有很多人巴不得新区开发失败,那么当龙鳞新区开工后,盯上这块蛋糕的人不是一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