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上面老人脸上绽开的笑容,孩童身上簇新的棉袄,皇后素来端庄持重的面容上,也不由得露出了真切的笑意。
“贾妃是个得用的。”
皇后对身边的心腹嬷嬷感叹道,“以往只觉她性子沉静,恪守本分,没想到竟有这般理事之才。你看这善会,才短短时日,便做得如此井井有条,惠及如此多人,实属难得。”
她心中对元春的倚重,不知不觉又加深了一层。
这个看似温婉的妃子,并非只是深宫中一个美丽却无甚用处的点缀,而是真正能替她分忧、为她增光的臂助。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他虽忙于焦头烂额的东南战事,但京城内这般大的动静,尤其是涉及中宫和勋贵命妇,自有暗卫将情况汇总呈报。
养心殿内,皇帝翻阅着关于“慈恩善会”的密报,当看到其中“账目清晰,采买价廉,发放精准,民间称颂”等字眼时,紧锁的眉头微微舒展了些许。
“戴权,”皇帝放下密报,若有所思,“这‘慈恩善会’,朕记得是皇后牵头,贾妃协理?”
“回皇上,正是。”
戴权忙躬身道,“据奴才所知,贾妃娘娘为此事耗费了不少心力,章程定得极细,执行也一丝不苟。如今京中贫苦百姓,多受其惠,皆感念皇后娘娘的恩德。”
“哦?”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他对自己后宫的妃嫔并非全然了解。
元春在他印象中,一直是恭谨柔顺、有些才气却并不突出的那类。
且因是太上皇强塞于他,他也一直未曾真正将她看在眼中。
如今看来,倒是他看走眼了?
他当然知道那份调理清晰的章程是贾母递进来的,但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这般复杂琐碎的事务打理得如此出色,没有真才实学是断然做不到的。
这份组织协调之能,已远超寻常闺阁女子,甚至比许多朝中官员处理庶务还要得力。
“贾府……”皇帝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倒真是……人才济济。”
他想到了在《海棠新刊》上挥洒才情的黛玉、宝钗等人,以及善农事的贾蓉和精算学的贾兰,如今又看到了在宫中展现理事之能的元春。
这个家族,先是献银,后又行此善事。子弟有才,女子亦有能。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心中对贾妃元春,乃至对整个贾府的观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刻,一个能干且忠心的妃嫔,一个懂得务实、且能做出实绩的家族,其价值,远非那些只会夸夸其谈或结党营私的勋贵可比。
元春并未察觉到自己已引起了皇帝的特别注意,她依旧每日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善会的事务。
凭借着那份源自大观园的智慧与贾府在背后的默默支持,将“慈恩”二字,实实在在地播撒在京城的寒冬里。
她不再是深宫中的一件精美摆设,而是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无法被轻易取代的价值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