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旗?!”贾琏瞳孔骤缩!
那是北静王私下里惯用的标识!
北静王……他竟敢在海外私练水师,囤积火器?!
贾琏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这已不仅仅是通敌资寇,这是妥妥的谋逆大罪!
他是在为自己日后起事,准备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
“消息我告诉你了,信不信由你。”
龙爷语气淡漠,“我只希望这海上的生意,还能做得下去。若陆上真乱了套,我们这些海上飘零的人,也没好日子过。”
贾琏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郑重拱手:
“多谢龙爷!此恩,贾……‘金陵客’铭记于心!”
他必须立刻将这天大的消息传回京城!
……
京城,荣国府内,虽深处内陆,却也感受到了来自东南的紧张气息。
接连的败绩传来,让园中姐妹们也忧心忡忡。
潇湘馆内,黛玉放下手中的笔,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轻轻叹了口气。
她面前摊开的,正是她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古今应对策》手稿。
东南战事不利,让她将目光投向了以往较少涉足的领域。
“紫鹃,将那些关于海疆舆图、倭患记载的书籍都找出来。”
黛玉轻声道,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以往编纂,多着眼于内陆灾荒、刑狱,如今海疆不宁,我这《应对策》中,岂能没有‘海防’一篇?”
她开始系统搜集历代典籍、地方志、乃至一些野史笔记中关于倭寇、海盗侵扰的案例,分析其登陆地点、行动规律、劫掠手段,并整理历史上成功或失败的抵御策略。
从戚继光的车营、鸳鸯阵,到沿海卫所的烽燧预警,再到民间自发的保甲联防,她皆细细摘录,试图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智慧。
与此同时,蘅芜苑中的宝钗,也从薛家商路的角度关注着局势。
她翻阅着各地商铺送来的信报,敏锐地注意到,随着战事不利,东南数省的粮价、布价已开始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一些常用药材的价格更是飞涨。
她提笔蘸墨,在黛玉送来请她参详的《海防篇》草稿旁,另附了几页纸,上面清晰地写着:“灾时物资调配与物价平抑实务举要”。
其中详细列举了如何在战乱或灾害时,利用现有商路网络,从相对安稳的地区调集粮食、布匹、药材等必需品,如何设立平粜点,如何与地方官府协作防止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甚至提出了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的初步构想。
“林妹妹编纂方略,我或可补其实务。”
宝钗对前来取稿的莺儿道,“非常之时,物资流通与价格稳定,亦是安定民心、支撑战局的关键。将这些一并带给林妹妹吧,或许能有些许用处。”
当黛玉看到宝钗补充的内容时,眼眸顿时一亮。
她擅长归纳提炼历史经验,而宝钗则长于现实的经营与筹划,两人所思所想,竟在这国难当头的忧虑中,如此完美地互补起来。
她立刻将宝钗的“实务举要”精心融入《海防篇》中,使得这篇对策不仅有历史的纵深,更具备了现实的骨骼与血肉。
一份凝聚着两位少女才情与忧思的《古今应对策·海防篇》初稿,悄然成型。
它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东南战局,但却代表着一种在危难中不曾放弃的思考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