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内,姐妹们虽依旧吟诗作画,管理着项目组与《海棠新刊》,但眉宇间都添了几分沉静与思虑。
国事、家事,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日,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议新一期《海棠新刊》的内容,话题却不自觉地偏向了近日的东南战事。
探春放下手中的文稿,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色,朗声道:“如今东南将士正在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朝廷虽已拨付军饷,但战事艰苦,伤亡难免。我们虽身处闺阁,不能上阵杀敌,但也不能全然坐视。
我想着,我们项目组如今也有些许盈余,园中姐妹们亦可量力而行,是否可凑集些银钱物资,向前线略表心意?哪怕只是多添些伤药、棉衣,也是好的。”
她此言一出,湘云第一个拍手赞同:“三姐姐说得是!咱们虽不能像男儿那样建功立业,出些银钱东西,尽份心力也是应当的!”
黛玉也微微颔首,轻声道:“将士们在外辛苦,若能得些额外补给,总是好的。”
然而,宝钗却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三妹妹心怀家国,令人敬佩。只是……向前线捐赠,路途遥远,关卡重重,如何确保物资能安然送达将士手中,而不被层层盘剥、中途截留?此其一。
其二,贾府刚刚献出巨资,风头正劲,若此时再大张旗鼓向前线捐赠,落在有心人眼里,会不会被视为再次‘挟忠邀宠’,甚至质疑我们先前献银的诚意?只怕非但不能帮忙,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非议。”
她顿了顿,看向探春,目光恳切:“我以为,行善未必非要舍近求远,亦未必非要图那等显赫名声。
京城内外,善堂之中,亦有许多无依无靠的老人、稚子,在这冬日里饥寒交迫。我们何不将这份心力,先用于他们?
购置些厚实棉衣、米粮,捐赠给可靠的善堂,让这些近在咫尺的贫苦之人,能得一丝温暖,度过严冬。此举更为务实,也更……稳妥。”
宝钗一番话,如同冷水浇下,让热血沸腾的湘云和探春都冷静了下来。
她们不得不承认,宝钗考虑得更为周全、现实。
直接向前线捐赠,操作难度大,政治风险高,确实不如救助眼前贫弱来得实在稳妥,也更符合贾府当前需要低调行事的处境。
探春虽有些遗憾,却也从善如流,点头道:“宝姐姐思虑周详,是我欠考虑了。救助京城贫弱,确是眼前更紧迫、也更易施行之善举。”
众人商议定,便由探春和宝钗牵头,将此事禀明了贾母。
荣禧堂内,贾母听着两人禀报,眼中流露出欣慰与感慨。
孩子们长大了,懂得心怀天下,也懂得体恤弱小,这比什么都强。
她尤其赞赏宝钗的冷静与务实。
当听到探春最初想直接捐赠前线的想法时,贾母心中微微一动,想起了作为林曦时,那个名为“红十字会”的、跨越疆界、救死扶伤的组织。
若是能有一个由官方背书、专司赈济救助的机构该多好……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她知道,在如今的时代,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她收敛心神,看着眼前目光清澈的孙女们,温和地说道:
“你们有这份善心,祖母很高兴。宝丫头说得对,此时贾府宜静不宜动,行善亦需讲究方法。直接向前线捐赠,牵扯太多,易授人以柄。救助京城贫弱,更为妥当。”
她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过,此事若只由我贾府一家来做,虽是好意,却也难免惹人注目,甚至可能被曲解为收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