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领命,当即铺纸研墨,就在荣禧堂内,凝神挥毫。
他虽迂阔,却并非毫无血性,此刻受母亲激励,又被国难触动,笔下文章竟难得地摒弃了华丽辞藻,写得朴实恳切,情真意挚。
奏章中,他并未强调贾府自身困境,而是以“闻东南烽烟,将士用命,然国库维艰,臣等食君之禄,寝食难安”起笔,痛陈“国在家前,忠在孝先”之理,直言“宁毁家以纾国难,不存私而负君恩”,恳请将荣宁二府所欠国库银两,“连本带利,一并归还,充作军饷,以尽微忱”。
言辞恳切,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奏章递上,如同在已不平静的朝堂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当内侍在朝会上朗声宣读这份联名奏章时,满殿文武皆惊!
多少勋贵世家,视国库如私库,借贷拖欠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想方设法赖账不还。
贾府竟在此时,主动请求归还全部欠银?还是东西两府联名?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决心?
尤其是那句“国在家前,忠在孝先”,更是掷地有声,让不少尚有良知的官员为之动容,也让那些本就拖欠库银的勋贵们脸上火辣辣的。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面无表情地听着,唯有微微蜷缩的手指,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自然知道贾府欠银之事,也曾为此头疼,却未料到贾府会在此刻,以这种方式,送上这样一份“大礼”!
“准奏。”皇帝的声音平静无波,“着户部即刻派员,前往荣宁二府,点验接收所还库银。”
户部尚书沈严亲自带人前往。
当那装满银锭的箱笼和厚厚一叠全国通兑的银票被整齐地码放在户部衙门的库房内,经过仔细清点后,沈严拿着最终的数目,几乎是跑着回到宫中的。
“皇上!皇上!”
沈严难掩脸上激动欣喜的神色,也顾不得失仪,声音都带着颤,“贾府……贾府所还之数,经臣等反复核验,共计……共计三十万两整!远超其所欠库银之数啊!”
“三十万两?”
皇帝眉峰一挑,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
他记得宁荣二府所欠库银不过二十万两左右。
这多出来的十万两……
沈严激动道:“正是!贾府言明,此乃‘连本带利’,尽忠之心,天地可鉴!皇上,有此三十万两,东南军饷之困,可大大缓解矣!”
皇帝沉默了。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的天空。
贾府此举,不仅仅是归还欠银,更是递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投名状,一份在危难时刻与朝廷共渡时艰的决心!
这远比他之前的那些爵位、诰命赏赐,要实在得多,也珍贵得多!
史老太君……当真不愧是历经三朝的老人精!
这一手,既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又将贾府彻底放在了忠君爱国、公而忘私的道德制高点上。
良久,皇帝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真正的、带着暖意的笑容:“好!好一个贾府!好一个‘国在家前,忠在孝先’!”
次日朝会,皇帝当庭嘉奖贾府:“荣宁二公之后,深明大义,公忠体国,于国家艰难之际,主动归还巨额库银,充盈军饷,实乃勋贵楷模,臣子典范!朕心甚慰!特赐‘丹心贯日’匾额,以示褒奖!”
同时,皇帝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殿下那些面色各异的勋贵大臣,语气陡然转冷:
“然,国库亏空,非一日之寒!贾府能倾其所有,尔等食君之禄,莫非还要继续装聋作哑,视朝廷法度于无物吗?朕今严令,凡有拖欠国库银两者,限期一月,悉数归还!逾期不还者,革职查办,严惩不贷!”
这道旨意,借着贾府主动还银的东风,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无数拖欠库银的勋贵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