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听众位大臣不是说要务实的官吗?那么这样选拔是最合适不过的,为什么众位大人却不认同呢?”林亦很是不解。
李世民眯着眼皱着眉,一副苦恼的样子。
众位大臣也是低头深思,谁也不讲话,只有秦琼和程咬金这两人在打量着众人,科举的事,是没他们插话的余地的,但凭心而讲,他们赞同林亦比较多。
“小亦,你先下去,把你的想法写成奏折呈上来。”李世民开口打发了林亦。
“叔宝,你和咬金也先回去吧。”
林亦无奈地跑去东宫写奏折去了。他这是不是多事吗?还给自己揽活,但让他放任大唐走弯路,他又看不下去,谁让干爹没把他赶出去,非让他听到了这么多呢。真是天生劳苦的命啊!
一片寂静的甘露殿中,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魏征朗声说道。
“这句话能改变流传以久的科举制度吗?”李世民不确定。
“臣觉得现在是个好机会,今年本就不是科举之年,只是皇上开恩科选人材,所以与以往不同也是情有可缘的。”杜如晦接话道。
“贞观元年,起始之年,正是改变的好时候。”房玄龄赞同道。
“臣来组织。”长孙无忌勇敢地站出来背黑锅。反正他也得罪了不少的官员了,还差几个连官员都不是的读书人吗!
“我们先看看小亦的奏折再说。”李世民点了点头,看来大家都认同林亦的观点,只是碍于传统才会仔细思索,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会不会引起读书人的暴动啊?(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五十六章 科举要改革吗
林亦对这份奏折很重视,这是在为大唐的未来选拔人才,如果制度不好,直接会导致国力的降低,这可不上他想看到的,所以他思索了很久才下笔。
一直到李承乾下学回来吃饭的时候,他还在写。
李承乾没有打扰他,只看林亦的表情就知道他现在进行的事情绝对很重要。
直到林亦轻出口气,放下了笔,他才走过去,拿起来看。
科举的科目及应试要求??李承乾只看到了这一个题目,就歪头惊奇地打量林亦。
他怎么会写这个啊?难道父皇让他当主考官?真是太不可思义了!
带着震惊的心情,李承乾继续读了下去。
科举的科目:
算科:取前三名。应试要求:熟悉做帐,熟练使用算筹,并能解开各种算术难题。
经科:取前五名。应试要求:精通孔孟之道。
农科:取前十名。应试要求:熟悉各个地方的农业作物,曾有下田的经验,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天灾,并对治理一县之地有着完善的想法,略通大唐刑律,善于解决邻里矛盾。
律科:取前五名。应试要求:精通大唐律法,善于分析,坚持正义。
医科:取前三名。应试要求:精通药草,有至少三年的行医经验,没因失误医死过人。
武科:取前三名。应试要求:精通弓马骑射,熟悉兵法。对战阵有一定研究。
真是新奇啊!李承乾很是赞叹,然后看到后面还有一个注示。
科举上榜人的就职趋向:
原则为三年一科举,算科入取者可以编制算学书籍,也可入户部为官,经科入取者分到崇文馆校对书籍,之后择优任官,农科入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