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钢汽生产的汽车有在全国铺设销售渠道,但也止不住这些小作坊能开张。
目前212的售价依旧维持在元每台,部分地区甚至能卖到元。
这还是红星羚羊已经开发出二代车型,并且在全国销售的情况下。
有212维持车价,这些小车企不仿别人,专仿212。
你就看吧,全国的212五花八门,远看外观没区别,近看……没法看了。
与212相类似的外壳,扣着羚羊一代的整套汽车系统,这倒是实现了部分优势互补。
212还没配置暖风和收音机的时候,盗版车倒是先用上了。
只是这种车的劣势也很明显,兼具了羚羊一代的缺点和212的缺点,可谓是两极分化。
有人问了,既然仿都仿了,用的也是羚羊一代的整车系统,为啥非得扣个212的壳子?
羚羊最拿得出手的便是外观了,如此设计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这个问题不是仿谁来决定的,钢汽从没有严肃抨击仿造羚羊汽车的行为,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专利法。
仿212是因为212的售价高,他们搞降价能卖得出去。
仿羚羊一代,那不是扯犊子嘛,他们可是手工作业,能比得上钢汽的流水线生产成本?
如果按羚羊一代的售价销售手里的汽车,无异于从平顶山拉煤卖去山西大同。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好笑的现象,以京汽为主的圈子一边抨击和抵制这种粗制滥造的“拼车”和“手攒车”行为,一边将这些小车企拒之门外。
而这些小车企在无缘大企业组建的供应链圈子的情况下,只能更加依靠红星钢铁集团的供应链。
在面对竞争压力时,只能疯狂地仿造212汽车。
结果呢?
京汽当然不满始作俑者红星钢铁集团,但他们又拿不出证据来控诉红星供应链的不合理行为。
因为本质上讲,红星供应链只提供汽车系统组装零部件,是不包括汽车外壳的。
换句话说,老百姓有条件,完全可以按零部件清单采购一批零件,带回家自己组装汽车的。
你是用鞋带也好,还是用铁丝也罢,供应链是不管你的,因为供应链不卖汽车,称不上违规。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京汽知道坏事是谁干的,但他们不敢明着骂街。
因为老李比他们还有路由、更会骂街。
正因为这种竞争和矛盾,造成大车企之间明争暗斗,来到东德以后更是花样百出,互相提防。
李学武也是特么坏透了,他带领的红星钢铁集团技术采购团队明明对w50等汽车技术没什么兴趣,却偏偏要做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搅屎棍姿态。
没错,圈子里都叫他们搅屎棍。
好好的钢铁工业不做,非要做跨行,还做的这么好,做的这么绝,让他们怎么活。
所以李学武高喊着一定要去莱比锡,一定要把w50带回红星钢铁集团。
所以不出意外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对w50表现出了关注和兴趣。
再加上李副主任与东德经济委员会负责人的会晤结果不理想,大家都想拿到技术合作的头筹。
先前的合作谈判被搁置,不正是他们这些“杂牌军”表现的机会嘛。
就算是抢,也得把东德最好的卡车带回去,因为这玩意儿即便自己用不到,也能同车企交换利益。
虚晃一枪看热闹的李学武下一个目标是哪里?
别问,沙器之也不知道。
因为下一个目标必须是时机成熟,李学武会在关键时刻赶过去一锤定音。
前期工作都在进行中,就需要一个能拍板的,而红星钢铁集团来东德,李学武就是那个拍板的人。
当然了,名义上最终拍板的是在莱比锡酒店扯犊子的李怀德,他听李学武的电话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