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的秋天,天色总是阴沉得越来越早。
灰黑的云层自太行山压来,沉甸甸地悬在城头,将这座北方雄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
漳河的水位越来越低,裸露的河床上堆积着枯黄的芦苇,风从河面上刮过,卷起枯叶和沙尘,拍打在巍峨的城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无数细小的爪子在挠抓着这座城市的神经。
也抓挠着曹丕的神经。
关键是曹丕还不能发疯,癫狂,歇斯底里,更不能一边歇斯底里的嚎叫着,一边表示你们不能说我歇斯底里……
毕竟当下不是我弱我就有理的时代。
在华夏的古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鼻孔朝天藐视四方的,根本不懂什么是『谦虚』,什么是『内敛』,什么是『文化自信』……
因为真正自信的人,不需要再强调要什么自信。
没错,就是汉唐。
汉天子会带着人马,提着刀枪到大漠骂街邀战,『耶耶刚灭了百越,儿郎们还没杀痛快!你个鳖孙有种就出来和耶耶大战三百合!』
唐天子会拍桌而起,『你们什么可汗单于,都比老子小!老子是天可汗!谁赞成,谁反对?!』
那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小心翼翼,强调要谦虚谨慎,要展现文明礼貌,甚至以我弱我就有理来标榜自身,来绑架他人的呢?
世界从未和平过,人类所有的历史,都是在战争间隙当中发展起来的。
汉如此,唐如是。
大汉现在已经近四百年了,竟然还在用汉初的制度,汉初的律法,汉初的标准,汉初的架构……
听起来很可笑,但是现实更可笑。
曹丕等人防御骠骑军的方式方法,也依旧是老一套。即便是他们自以为已经做出了许多的『新举措』,但是骨子里面,根本没有多少变化。
邺城的城墙上,戍卫的士兵裹紧了单薄的衣衫,他们的甲胄在暮色中泛着冷硬的光。
有衣衫,有甲胄,符合汉代戍守的要求和标准。
没错吧?
可是实际上又有谁会去管除了这些衣衫和甲胄之外的事情?
如果细心一点,或许就会发现,这些城墙上戍守的兵卒,虽然大多数时间都看向远方,但是当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城内的时候,眼眸之中流露出来的才是更深沉的情感……
那里有他们的家小,有他们牵挂的人。
有那些高官小吏根本不在乎,而他们在乎的人……
曹丕站在北邺城的城楼之上,玄色大氅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他的面容冷峻。
自从在陈群面前表示了『强硬』之态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到这里,也算是全城最高的城楼之处,展现一下什么是『冷峻』。
当然,偶尔也会示范一下什么是『嘴角一勾』……
曹丕觉得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嗣子应该展现出来的姿态。
不仅如此,曹丕还与陈群日夜不休,制定了详尽无比的《邺城守御令》,几乎将所有的守城细节都考虑到了。
这份守御令,一共三卷,可谓字字句句皆是防御邺城的『金科玉律』,被邺城上下的官吏们奉为『绝对权威』。
比如说,守御令中规定,战时实行宵禁。
所有城门由城防戍卫严格把控自不必说,城内主要街道设置哨卡路障,亦有戍卫军兵值守。就连各坊门,也派有专职人员,日夜盯着坊丁,不可随意开启。每日仅上午和下午分别开启两个时辰,出入者需持官府签发的通行符节,上书姓名、住址、事由,并加盖官印。
还有类似于『战术分隔』。
城内不管是南城还是北城,皆实行坊市分隔,各坊设坊正,每百户设户长,每日都需要上报人口变动情况。一来方便统计,调用民夫劳役,补充战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发现可疑之人,驱除内奸。
如此种种。
一切都为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