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握紧了拳头,眉头紧蹙,牙关紧咬,显然不愿就此接受失败:“左将军和征西将军尚未返回,不如再等等。”
钟繇叹道:“若左将军和征西将军能回,早就回了。
我知殿下怀疑刘封在虚张声势,我也能猜到,夜间城外的火把并非刘封的兵马,必是刘封召集了长安周围的民夫以壮声威。
而可若非左将军和征西将军兵败,长安周围的民夫又怎敢响应刘封?刘封又怎敢让一群民夫混在军中?
殿下,眼下关中之事已不可逆,可速往潼关,以保太子之位。”
见曹叡沉默,钟繇又道:“关中之地,向来不是大魏的立业之基,只要河北、河南七州尚在,中原富饶之地都为太子掌控,
纵使刘备得了一个残破的雍凉,又能如何?不过是侥幸占了几分优势,苟延残喘罢了。
大魏富饶,即便输上十场也不会伤筋动骨;伪汉衰弱,只要输了一场就没了北上之能。
殿下万不可因一叶而障目,不见泰山之巍峨啊。”
钟繇善言规劝。
如钟繇所言。
曹操自打天下起,就没以雍凉为基本盘。
吞灭江北群雄后,曹操的基本盘就在青冀幽并兖豫徐七州。
若非赤壁之败后无力夺取荆扬,曹操甚至都不屑于对雍凉用兵。
对雍凉用兵也是想南下汉中,夺取西川,好在荆扬上方演练水军,形成顺流而下灭荆楚之势。
即便曹操得了雍凉,这些年在雍凉光平叛都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军力。
并未真正掌控雍凉。
这也是刘封这次能夺取关中的客观条件之一。
假使曹魏经营关中多年且士民臣服,别说夺关中了,刘封连武关都进不了。
而诸葛亮一方也会如史载一般,屡屡北伐都只能以撤兵告终。
就如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眼下这个时代,民更侧重于士族豪强,民心更多指的士族豪强是否支持。
雍凉之地不服者多,但青冀幽并兖豫徐七州支持的却不少。
这也得益于曹丕当前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将资源分得比较均匀,保证了曹魏的基本盘依旧还在。
至于刘备复汉。
那等于是去抢北方七州既得利益者的资源,又岂会因为刘备喊一声“光复汉室”就箪食壶浆相迎?
除非:刘备也承认九品中正制下,北方士族豪强的既得利益。
可如此一来,刘备阵营的士族豪强们就不乐意了。
感情我们出钱出力出兵出粮,结果打下了北方还得喝北方士族豪强的汤?
那我干嘛还要打?
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
钟繇活了一把年纪,又本身是颍川大族出身,对其中的门道看得很清楚。
故而。
钟繇在得知武关被破后,侧重的就不是怎么保住关中,而是怎么保住曹叡的太子位。
现在亦是如此。
让曹叡速速撤离长安前往潼关,才是紧要之事。
曹叡在,一切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