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有三千劲卒在平春,谁有这个本事十日破城?你敢谎报军情?”
于禁的亲兵闻言反喝:“我没有谎报军情!是刘封,是刘封亲自领兵攻城!”
话音一落。
众人更是骇然。
蒋济也不由喝问:“为何你方才不提?”
于禁的亲兵杵着脖子,理直气壮:“方才若提,我还如何控诉司马懿贪功害了前将军?你们会听吗?”
蒋济顿时哑然。
于禁的亲兵说得没错,倘若一开始就说来攻城的是刘封,众人绝不会耐心的在这听。
抓大放小,一向都是宏观调控的惯用方式。
先解决主要矛盾,将次要矛盾丢在一旁。
刘封奇袭平春斩杀于禁是主要矛盾,司马懿贪功害死于禁是次要矛盾,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司马懿的脸色更是惨白。
虽然内容都是一样的,但顺序的先后会导致责任的划分不同。
于禁的亲兵这么一讲,责任就全在司马懿了。
甚至于。
还会影响到鲁阳的战事。
事后一追责,都是司马懿的错。
若不是司马懿贪功,平春就不会丢,于禁就不会死,曹叡在鲁阳就不会陷入被动。
倘若司马懿知道刘封更是趁机奇袭破了寿春,估计当场都能晕过去。
不带这么坑人的!
战场胜败,本就难料。
按矛盾论的观点:有胜就一定会有败。
而现在。
矛盾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司马懿身上!
倘若再有政敌推波助澜,甚至于都可以将司马懿贪功的过失上升到马谡丢街亭的程度。
单论损失,这次曹魏的损失是大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
曹叡看向司马懿的目光也有了几分责备。
对曹叡而言,司马懿是否贪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替司马懿擦屁股。
本来在鲁阳抵御刘禅就已经很令曹叡心烦了,现在又多了个刘封破平春斩于禁,这烦心程度可不小。
“前将军忠勇,孤会奏请父皇为前将军追封,前将军之子,孤也定会善待。”
曹叡许了诺,打发于禁的亲兵退下。
随后。
曹叡又看向刘晔、蒋济、陈泰、曹爽等人。
“诸位,看来我们又被刘封给欺骗了。”
曹叡徐徐开口,语气中有凝重也有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