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大道消长第三定律:在太极体中,阴阳相互消长,相对来者为阳,相对去者为阴。
经云:去者为阴,至者为阳。
凡阳经者,自外而入于内也,凡阴经者,自内而出于外也。
少阴、厥阴本为一,气血同,少阴者出,至厥阴时,厥回而入也,气尽而血回。故厥阴体阴而用阳。
阳明、少阳本为一,气血同,阳明者入,至少阳时,少入而出也,气盛而血出。故少阳体阳而用阴。
阳明常多气多血,至少阳时,常少血多气,血即散也。散后为太阴,太阴之常数多气少血。故阳明至太阴,中有阴阳之界少阳。太阴行至表为少阴,气血更散,少阴之常数少血多气,较太阴之时气血皆少也。
少阴常少血多气,至厥阴时,常多血少气,气即尽也,血即回也。而至太阳,太阳之常数多血少气。故少阴至太阳,中有阴阳之界厥阴。
少阳者本为阳明之经,体阳而用阴,气血与太阴同。厥阴者本为少阴之经,体阴而和阳,气血与太阳同。
血者,阴也,为有形,自厥阴而厥回聚,聚盛大于阳明,散于少阳,至少阴散尽,复自厥阴厥回。血之外出者,出者阴,自阴经出,血之内入者,入者阳,自阳经入。少阳少血,厥阴多血,出者少也,入者多也,少阳血之量反多于厥阴血量。
气者,阳也,为无形,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气盛大于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皆多气,多气者,气多也。至厥阴气散尽,厥阴、太阳少气也。少气者,气少也。
阴阳大道第三守恒定律(太极守恒定律):总太极体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气与能力的相互转变。
阴阳大道守恒第一推论:阴阳大道的转变总是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此守恒定律中,气为古时所言的形,为阴,能力为古时所言的气,为阳。形有出入,气有多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多气,气多也,至厥阴、太阳少气,气少也。厥阴、太阳、阳明多血,血聚而入,入者多也,少阳、太阴、少阴少血,血散为出,出者少也。此气形之不同也。
阴阳之离合,开者行也,阖者聚也,枢者变也,阳明、少阳本一,少阴、厥阴亦本一,其别者,阳明入,少阳出。少阴出,厥阴入。气盛大于阳明,血厥回于厥阴,故厥阴、阳明为阖。气自少阴散尽,血自少阳外出,故少阴、少阳为枢。太阴承少阳气行,太阳承厥阴气行,故太阴、太阳为开。
此即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多气者四经,多血者三经,气至阳明始盛大,少阳、太阴、少阴皆多气。血自厥阴厥回而渐多,自少阳外散而渐少,此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统于阳也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解:
水阴火阳,气阳味阴,皆静时阴阳也。无极生太极,太极生本一精,一精化二气,二气交媾以生形,形生出味。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故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气为阳,形味为阴,阳中精食气,阴中形食味,阴阳之始化生精,阴阳之中气生形。精食气,形食味,味伤形,气伤精。
归者归其所生,伤者伤其所食,亦阴阳之顺逆,五行之承制。
一些用到的资料《五行大义》…(隋)萧吉上 。 想看书来
二 篇 奇门占法举隅 (四)
外篇六仙学之说
仙学,就是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和精神境界的净化提纯,乃至身与意的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
仙学,在我中华已延绵传承了六千余载,由于历史的局限,虽然岁月极其悠久,却一直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从而没有真正的地位。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才首次倡导并正式提出,要将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术来研究。先生认为“仙学乃是一种独立的学术,毋需借重他教门面”,“余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任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终至受彼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使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的神仙学术,不至遭陋儒之毁谤,凡僧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仙学之术,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是科学,我们就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实事求是的姿态来分析、试验,实修实证。
仙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所谓科学者,是就世界上每类事物作实验的研究和分析,而得以有系统的知识及归纳的方法。如物理、化学、心理、生理、天文、地质、动物、植物、矿物等称为自然科学;如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冶金等称为应用科学;如历史、地理、教育、政治。法律、经济等称为社会科学。
仙学,是缩短人类进化过程之学,不是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概念,故不属于哲学范围。仙学有方法可实验,有系统可以研究,有历史可以考证,不能说是非科学的。但仙学之作用,是要改造自然现象,不是仅以了解自然现象为满足,故非自然科学。仙学初步之祛病延龄虽与医药卫生有关、外丹炉火虽与炼矿冶金有关,但皆未发展到一般可以应用之程度,故亦非应用科学。故仙学只可以名为特殊的科学。
仙学作为特殊的科学,又与传统的理学、佛学与玄学等学术有所分别。理学乃宋儒所讲之学,彼等皆侧重于世间做人的道理,充乎其量,不过希圣贤而已,虽有时论及形而上学者,亦止于空理而不切实用。假使我们嫌普通人之身体桎梏,寿命短促,能力薄弱,不甘听其自然,而想求得一种改造自然之学术,以满足吾人之愿望,彼等即无词以对,这是理学的缺点。若仙学则可以补救此缺点而有余。佛学处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