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集团军率先组建独立导弹旅,12
辆发射车与配套的保障车辆组成的车队,在阅兵式上驶过主席台时,阳光下的金属反光让观礼台上的将领们频频点头。
当时的军事设想是这样的:导弹旅作为集团军的
“战略铁拳”,可以在战争初期对敌方机场、指挥中心、装甲集群等目标实施
“斩首式打击”,配合地面部队的推进。
为了检验效能,首次实弹演习在西北戈壁举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导弹拖着橘红色尾焰腾空而起,数十分钟后传来消息:目标精准命中。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参与演习的官兵们在沙地上插下写有
“千里穿杨”
的红旗,觉得自己正见证着陆军作战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那段时间,集团军的训练计划里,导弹旅的协同演练成为重点。装甲师进攻时,导弹旅模拟压制敌方防空阵地;炮兵群火力覆盖前,导弹旅被设想为
“敲掉”
敌方预警雷达的关键力量。
军营的黑板报上,“导弹兵勇闯天涯”
的漫画旁写着战士的决心书:“让陆军的火力延伸到祖国需要的每一寸土地。”
然而,当演习场上的欢呼渐歇,日常训练中的难题却如潮水般涌来。首先暴露的是侦察能力的短板。
导弹发射的前提是精准捕捉目标,但当时集团军的侦察手段极为有限:唯一的侦察机由歼
-
6
改装而成,每次执行任务都要穿越高风险空域,且拍摄的胶片需人工送回处理,等情报呈现在指挥桌上时,目标早已可能转移;地面侦察分队依靠徒步或吉普车渗透,在复杂地形中很难将实时坐标传回;仅有的几部雷达受地球曲率和山地阻挡,对百公里外的目标探测能力堪忧。
后来的一次对抗演习中,导弹旅接到
“打击
250
公里外敌方弹药库”
的命令。官兵们迅速抵达发射阵地,却因迟迟收不到目标坐标而陷入焦虑。
旅长在指挥所里盯着时钟,秒针滴答走过
4
个小时,直到侦察机冒险传回模糊的照片,才发现所谓的
“弹药库”
不过是一片废弃厂房。“我们的导弹能飞几百公里,可眼睛连一半的距离都够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