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晨风从展馆外吹进来,卷起登记簿的一角。我伸手压住纸页,目光扫过展位——礼盒摆得整整齐齐,苗盆里的叶子还带着水珠,试品台上的米饭刚换了一碗,热气微微往上冒。
“再检查一遍数量。”我对老张说。
他翻开册子,一盒一盒对过去,手指在纸上划动。“五十套,全在。”
陈师傅蹲在角落,正用软布擦最后一道蜡痕。他头也没抬:“这层蜡封得牢,走十天都不会裂。”
顾柏舟把通道两边的油布重新绑了下,站起身拍了拍手。“没人会绊着。”
李商人从隔壁摊回来,脸上有笑意。“东家们开始进场了,茶行那边已经围了人。”
我点头,走到展位中央站着。不说话,也不喊,只是等。
钟声响起时,人流像开闸的水一样涌进来。绸缎庄的伙计敲锣吆喝,香料铺子点燃熏炉招客。我们这边安静,可那几盆绿油油的苗却格外显眼。
一个穿蓝裙的妇人先停下脚步。她盯着灵泉稻的小苗看了好一会儿,才抬头问:“这是什么品种?”
“灵泉稻。”我说,“米粒晶莹,煮饭时满屋飘香。”
她皱眉:“农户也能育新种?”
我没争辩,只请她尝一口米饭。
她犹豫了一下,接过竹签,挑了一小口放进嘴里。眼睛忽然睁大。
“这米……比我家买的贡米还软。”
她身边另一个女子立刻凑上来:“真这么好?”
我也请她试。她吃完,直接问:“能买吗?”
“可以订。”我说,“七日内送到府上,支持刻字定制。”
她掏出荷包就要付定金。我递上登记簿,她写下名字和地址,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
消息传得快。不到半炷香,我们展位前站了七八个人。有人看礼盒,有人问苗,还有个工匠模样的男子一直盯着陈师傅手里的蜡刀。
“你们这盒子,真是自己做的?”他问。
陈师傅没停手,当众拆开一块边角料,露出里面的三层结构。“桑皮打底,竹浆中层,蜂蜡封面。你看这纹路,是压模时一次成形。”
那人伸手摸了摸断面,又凑近闻了闻。“没掺胶,也没用漆?”
“不用那些东西。”我说,“环保,烧了也不冒黑烟。”
他点点头,掏出一张名帖:“我在城西有作坊,专接官府订单。你们要是愿意合作,我可以引荐。”
我接过帖子,还没来得及回话,旁边一阵骚动。
“让让!别挡道!”一个胖丫鬟拨开人群挤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婆子,捧着扇子和手帕。
她一眼盯上那盆七彩番茄苗。“这红黄相间的果子,是染色了吧?”
没人答话。她冷笑:“农户摊子,花里胡哨的,准是骗人。”
我打开宣传册,翻到一页图解。“这是七彩番茄,果实成熟后自然变色,从青转黄,再变橙、红、紫,共五色。可食用,也可入药。”
她不信:“谁家吃饭还吃彩色的?”
“您可以试试。”我把一颗晒干的果片放进小碟,“酸中带甜,助消化。”
她撇嘴,但还是接了竹签。放进去咬了一口,眉头慢慢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