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着念叨道:“赵不言,其实先生我一直都觉得你出色啊,只不过先生我的这个性子,注定说不出来什么好话的,至于宋玉,你小子跟着我走了这么多地方,该看的风景都看够了,要是没这档子事,先生我还是愿意让你跟着我的,不然这先生死了,谁来替我抬棺?”
看着这陵安街道,他呵呵笑道:“先生我去做读书人该做的事了。”
读书人做的事,许多年前是锦上添花,然后近些年有些雪中送碳的意味,现如今便真的是慷慨赴死一说了。
至于落井下石,至始至终都称不上读书人三个字。
——
王同现抱着战报进宫时一脸担忧,出宫之时倒是心情好上了许多,可依然谈不上什么心情舒畅。
皇帝陛下答应抽调五万靖南边军步卒进入江南平叛。
王同现有些错愕。
五万太少么,王同现是觉得五万太多了!
王同现是觉得这五万靖南边军一但进入江南,肯定就是以秋风席卷落叶之势将那些世家大族一举镇压,到时候江南一平,整个大楚势必再无人对新政一事有半点想法,王同现仔细钻研过新政,知道这新政要是实施十年以上,大楚势必国力大涨,到时候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都绰绰有余,大楚一统天下可期,因此这五万靖南边军进入江南就变得异常重要,可当时在宫里的时候,皇帝陛下没有半点犹豫,还是让王同现有些担忧。
陛下能如此果决,少不了宰辅大人的建言,可对于这位宰辅大人,王同现现如今越来越看不清他。
怎么能让他不担忧。
回到兵部衙门,王同现很快便起草好调令,调动边军入国境,远远要比这让边军战于国门之外要麻烦的多,牵扯的衙门除去兵部之外,还得要将调令送经疏谏阁和三省研讨,这项举措当时提出来的时候,就曾经遭到不少沙场武人反对,毕竟这战场之事千变万化,战机更是稍纵即逝,要是都这样拖拉,只怕没什么领兵将军能打胜仗,只不过说是这样说,最后还是这样被定下来。
只不过这一次因为有陛下的口谕,王同现不用大费周章,只需要将调令发出便可,至多再将这调令发到三省和疏谏阁存档便是。
写就调令之后,自然有人来带走,送到靖南关的那座将军府,因此王同现也就不再担忧什么,只是做完这些之后,他又命人将那位军侯的档案拿到兵部衙门,仔细翻看。
这场仗唯一的看头,应该就是白难了。
他随意在文案里翻出些东西,翻看几眼之后便丢开不顾,既然有五万靖南边军加入战场,那这场仗怎么都轮不到他操心了。
片刻之后,他忽然想到什么,忽然喊道:“郑成,你小子赶紧给我收拾行囊,马上赶赴江南,就以兵部衙门员外郎的身份,对,就以这个身份去江南看看这场仗怎么打的。”
郑成抱拳领命,很快便牵马出门。
王同现听着马蹄声远去,转眼看了一眼身后的大楚疆域图,上面的南唐和北匈四个字分为刺眼,他冷笑道:“打个江南算什么,要是有一天打南唐打北匈,不让我王同现披甲上阵,那就真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了。”
王同现没有一日不想着出陵安去边塞的。
其实同他这般的大楚武人也有许多。
不管是哪个大楚哪个地方的,都该是一样的想法。
对呀,大楚武人哪能老的提不动刀,纵马长歌杀尽敌寇才是大楚武人嘛。
ps:第二章应该有,不过十二点之前还是之后不好说,你们都知道我现在喜欢写长章节了。
第四卷只可余楚第二十五章谁曾得见世间无敌之人
有一个消息,在江南叛乱这一件一等一的大事传到陵安之后,也一点不显得黯然失色。
那便是在陵安,那位与天下第一的书院掌教交过手的年轻大宗师,又与那位掌教大人在陵安打了一架,这一架声势浩大,差一点将那座摘星楼都给一起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