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学者二:让人叹为观止的自我修养
曾国藩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是与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自我修养分不开的。他不光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女、兄弟也是同样要求严格。正是他的这种自我修养的榜样作用,使得曾家的后代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曾任驻英国、德国的大使,并且在新疆问题上与俄罗斯谈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曾将自己的书房称做“求缺斋”,取万事不可圆满之意。他又总结了“八本”教诫子弟: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对比着他的“八本”,我们又有多少人有胆量说自己不会汗颜呢?!
可学者三:密切关注其他人的感受
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作为一个长官,曾国藩非常关注别人的感受,这从他与“彭郎抱得小姑回”的彭玉麟的关系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自己的认真观察下,竟然破译了彭玉麟的心中秘密。
* 58 *
《人道》 第四部分
后记:那两个改变我的人(3)
在他的两江总督府,人才济济,以至于当时的学子认为,进两江总督府比当翰林还要光彩和有名誉。因为在两江总督府,曾国藩会随时地指点,会进行交流,会给人成长的空间,而不会怕别人超过自己。
可学者四:为大局着想,放弃小我
能够放弃很多意气之争,为公事共同努力。在与左宗棠的长期争论后,左宗棠的评价是“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而他对左宗棠是真君子的评价,也反映了他的宽广胸襟。
在劝他当皇帝的事情上,有人说他是为了一家牺牲一国,其实,他是为了一国牺牲一人。换了任何一个野心家,那样的机会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不说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没有这样的机会,也会想尽办法创造这样的机会。后世的袁世凯,就是这样一个殷鉴不远的活生生的例子啊。
胡雪岩和曾国藩,都是出身草根,都是从白手起家,但都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达到了普通人能达到的最高顶峰,他们难道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
当我摒弃掉所有别人的聒噪,回到胡雪岩和曾国藩的本身,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去景仰他们的成就,将他们还原为人,再将自己摆上去,我觉得万分惭愧,我与他们的差距太远了。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开始读高阳的《胡雪岩》,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读曾国藩的家书,读了一些有关他们的东西后,很多细节都像是风一般被忘却,有两个字却渐渐地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那就是“人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有一个局限,不管男女,无论老少,不论贤与不孝,都是同样的,那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小时只有60分钟。在这个限制下,无论你是才大如海、才高八斗、才气纵横,你光靠个人是成不了多大事的,要想成事,你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要想突破局限,你必须得人,能够联合起很多的人,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帮助你,而这反过来要求你自己能够成人,懂得人道。成事先成人!
胡雪岩的成功,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那是因为“商道”;曾国藩的成功,用一个隐秘流行的词,那是因为“官道”。但最根本的,促使他们成功的是“人道”。所谓的“商道”和“官道”,不过是“人道”在不同领域的表现而已。
曾国藩说:“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此明则彼暗,此长则彼短,关键是要将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不要苛求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才能,不要追求无友不如己者。要在世俗的社会里生存、生活,活得精彩,就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同时还要不迷失自己,这就是人道的力量。
如果说原来的我鼻孔朝天的话,当我看完胡雪岩和曾国藩的事例,我已经是低头向地了。要成人,我时常自问,我成人了吗?
对这两个改变我的人,谨以此书作为纪念。
━━━━━━━━━━━━━━━━━━━━━━━━━━━━━━━━━
。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十里丹青】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