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历史回忆 > 第207章 求学之境 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第1页)

第207章 求学之境 孔子 学如不及 的启示(第1页)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中的这句箴言,是孔子对求学态度的极致诠释。“学如不及”,形容学习时如同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犹恐失之”,则是即便赶上了,仍担心会失去。这短短八字,道尽了孔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敬畏——他将学习视为一场永不停歇的追寻,既急切地汲取新知,又珍视已学的积累,唯恐有所遗漏与荒废。春秋时期,知识的传播渠道有限,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孔子以“韦编三绝”的苦学精神,为弟子树立了求学的典范。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却也出现了浮躁、浅尝辄止的学习心态,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对培养严谨、谦逊、持续的学习态度,实现终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知识环境与孔子的求学实践

要理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需先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看清当时的知识传播条件与文化传承困境——正是这样的环境,催生了孔子对学习的紧迫感与敬畏心,也让“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成为他求学实践的真实写照。

(一)春秋时期的知识困境:传播受限与传承断层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知识与教育被贵族阶层垄断,典籍文献由王室与诸侯国的史官、乐官等专门机构掌管,平民几乎没有接触知识的机会。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本掌管典籍的官员流离民间,部分典籍散落遗失,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左传》中记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正是当时知识传播格局变化的写照——知识虽开始向民间扩散,但传播渠道依然有限,一本珍贵的典籍可能只有少数人拥有,一次难得的求教机会或许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为一件稀缺且艰难的事:要获取知识,需跋涉千里寻访名师,或耗费数年抄写典籍;要巩固所学,需反复诵读、记忆,因没有便捷的复制手段,一旦遗忘便可能再也无法找回。例如,孔子为学习《周易》,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又因反复翻阅,导致串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韦编三绝”);为了解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文化,他周游列国,搜集散落的礼器与文献,生怕遗漏重要的文化细节。这种知识获取的艰难与文化传承的危机,让孔子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宝贵,也让他形成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求学态度——既急切地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又小心翼翼地守护已学的知识。

(二)孔子的求学实践:以“不及”之心追学,以“恐失”之心守学

孔子的一生,便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生动实践。他自幼“好学不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少时便对礼仪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模仿学习。成年后,他更是将学习融入生活的每一处:

1。“学如不及”:对知识的急切追寻

孔子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无论是向名师求教,还是从生活中观察体悟,他都以“不及”的紧迫感汲取知识。为学习乐舞,他曾前往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全身心沉浸其中,唯恐错过任何一个音律细节;为学习礼仪,他专程前往洛邑拜访老子,请教“礼”的精髓,一路上反复思考,生怕遗漏老子的教诲;即便在周游列国的艰难途中,他也不忘向当地的隐士、农夫请教,从不同的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种“随处可学、人人可师”的态度,正是“学如不及”的体现——他将整个世界视为学习的课堂,以急切的心态捕捉每一个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点知识的微光。

2。“犹恐失之”:对知识的珍视守护

在急切追学的同时,孔子更以“恐失”的敬畏心守护已学的知识。他对典籍的整理与传承,便是最好的证明。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深感典籍散落、文化断层的危机,于是潜心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他删定《诗经》,选取符合礼仪教化的篇章,去除重复与低俗之作,确保文化精神的纯正传承;他修订《春秋》,以简洁的语言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暗含褒贬,传递“礼”的价值观念;他整理《礼记》,系统梳理西周以来的礼仪规范,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整理过程中,孔子秉持严谨的态度,反复核对文献,生怕出现疏漏与错误。例如,在整理《周易》时,他不仅反复研读,还为其作《十翼》(《易传》),深入阐释其中的哲理,唯恐后人因理解偏差而错失典籍的精髓。这种对知识的珍视与守护,正是“犹恐失之”的生动体现——他将知识视为文明的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唯恐因自己的疏忽而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二、解析“学如不及”:求学路上的紧迫感与谦逊心

“学如不及”,看似是对学习速度的追求,实则蕴含着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与对自我局限的谦逊态度。它提醒人们: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个人的认知始终有限,唯有以“不及”的紧迫感持续追赶,才能不断突破自我,靠近真理。

(一)“学如不及”的本质:认清知识无限,保持谦逊求知

“学如不及”的核心,在于认清“知识无限,个人有限”的现实。无论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都只是沧海一粟;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慧,都总有自己未曾触及的领域。这种清醒的认知,让真正的学习者始终保持谦逊,以“不及”的心态持续求学。

1。历史中的“学如不及”典范

东汉时期的张衡,便是“学如不及”的典范。张衡自幼聪慧,却始终保持谦逊的求知态度,认为“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他对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领域都充满兴趣,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他反复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制作浑天仪,即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仍不满足,继续钻研。他曾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君子不担心职位不尊贵,而担心品德不高尚;不耻于俸禄不丰厚,而耻于知识不广博。这种对知识广度的追求,正是“学如不及”的体现——他深知自己的认知有限,以谦逊的态度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最终成为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北宋时期的苏轼,也是“学如不及”的代表。苏轼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却始终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他被贬黄州时,虽身处逆境,仍不忘学习,钻研儒家经典、佛道思想,还学习耕种、烹饪,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他曾在《稼说送张琥》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认为,要成就大事,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持续学习的毅力。即便在晚年,苏轼仍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如学习书法、绘画,甚至尝试创作新词牌,始终以“不及”的紧迫感追赶知识的脚步,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2。当代社会的“学如不及”价值

在当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如不及”的态度更显重要。据统计,当前人类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缩短至3-5年,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后不久便可能过时;一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在短短几年内便可能被颠覆。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以“学如不及”的紧迫感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避免被时代淘汰。

例如,在科技领域,华为公司的研发团队始终保持“学如不及”的态度,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动态,持续投入研发,学习最新的技术成果。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并未退缩,而是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不断学习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开发等核心技术,最终推出鸿蒙操作系统、麒麟芯片等自主产品,突破了技术壁垒。华为的成功,正是“学如不及”态度的成果——他们深知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以急切的心态追赶前沿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在个人成长方面,“学如不及”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局限。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在创办华坪女子高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学如不及”的态度。她原本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贫困山区的女孩,她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阅读大量教育书籍,向优秀教师请教,甚至自费前往外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即便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她仍不放弃学习,始终以急切的心态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最终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张桂梅的经历证明,“学如不及”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突破,实现非凡的价值。

(二)“学如不及”的误区:警惕“虚假紧迫感”与“盲目追赶”

“学如不及”的核心是谦逊与持续,而非盲目追求速度与数量。在当代社会,一些人将“学如不及”误解为“赶时髦”“追热点”,陷入“虚假紧迫感”与“盲目追赶”的误区——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速成班、打卡式学习,看似每天都在“学习”,实则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他们盲目追逐热门领域,今天学编程,明天学直播,后天学理财,却从未深入一个领域,最终一事无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