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躬安。”崇祯也是亲自走下御座,拉起了孙承宗,上下打量了一下。
孙承宗如今已经六十六岁的高龄,一路风雪奔波而来,显的更加苍老。
朱由检不禁想起幼年时在孙承宗指导下读书的日子,眼角也泛起了一些泪花。
“孙师这些年受苦了。莫要责备朕,朕也是有苦衷的啊。”
孙承宗知道朱由检说的什么,崇祯本在去年就想起复孙承宗,但朝中魏忠贤余党仍有些势力,一力阻止孙承宗起复,直到今年才彻底消灭他们。
“老臣不敢当,陛下如今励精图治,想必先帝也会感到欣慰。”
想起朱由校,二人不禁心有戚戚。
崇祯让人搬来椅子给孙承宗赐座,又是好一番慰劳,才说起正事。
“孙师,如今建奴入塞,已然取了遵化,眼看就要进逼京师。你可有办法?”
“陛下,臣听闻袁崇焕驻守蓟州,满桂驻守顺义,侯世禄驻守三河。这本就是很好的防守策略。”孙承宗早在路上就思索好了对策,此时不急不缓的说出,颇为胸有成竹。
“但是又听说朝廷召尤世威驻防昌平,侯世禄调防通州,这却有些不合时宜啊。”
朱由检问道:“为何要让侯世禄继续守三河?难道通州不是更重要么?”
“陛下,三河在通州之东,既能起到驻防通州,阻拦敌人的用意。更可以防止建奴南下。”
朱由检又问道:“如果不驻防通州,那京城又如何保卫?”
“陛下,驻军通州于保卫京师并无益处,且京城内粮草充足,城墙巩固,更有京营将士,数十万青壮。非大军围困积年不可破。陛下只需保证粮草,安抚军民即可。”
朱由检听闻,觉得言之有理,便让孙承宗不必去通州驻守,只要在京城总督内外军务即可。
孙承宗出得宫来,便请首辅韩爌负责修筑加固城墙,自己则前往京营各处巡视。
谁知道刚到了第二天,崇祯便改变主意,彻底抛弃了孙承宗的办法。
也不说理由,大半夜的就让孙承宗移驻通州,不得已,孙承宗只带了二十余亲信深夜奔赴通州。
但他还是让侯世禄继续驻守三河,切勿移动。
到了十一月底,果然如孙承宗所料,皇太极绕开通州守军直逼京师城下。好在此时袁崇焕已领兵至京,双方于广渠门下大战一场,皇太极没占到什么便宜,只能退走。京师之围只持续了短短半个月便无疾而终。
袁崇焕解了京师之围,正准备入朝受赏,等到的却不是加官封爵,而是捉拿问罪。
原来朝内一直有人参他与后金勾结,这次也是故意放后金入关,说不定此次后金退走也是双方的约定之一。
袁崇焕自辩道,后金入塞走的是蓟辽总理管辖之地,自己千里迢迢赶来救援,不说有功,还要给自己定罪,天下有这样的道理么?
但正巧此时后金也传出消息,说与袁崇焕有秘密约定,更坚定了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决心。
孙承宗得知这个消息,大呼不妙,临阵换将本就是古来大忌,更何况这是要临阵斩将。
不说袁崇焕是否真的有罪,即便有罪也不该这个时候抓他,完全可以等到后金完全撤走再抓啊。
但还未来得及上书,就得知袁崇焕已被下狱。
果然,袁崇焕亲近之人祖大寿不忿,当即便要领兵回辽东,孙承宗只得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他,好言劝慰,让他不要自误。
祖大寿是信服这个老上司的,但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还是回了辽东。自此之后,再也不敢轻离军营一步。
得知辽东军走,半月后皇太极卷土重来,于十五日在永定门大败前来勤王的大同总兵满桂与其他三镇总兵,全歼四万明军。满桂也战死其中。
后金兵围京师,京畿糜烂,崇祯也着急了,一连发出数道诏书,令天下兵马勤王。
身为李大社长的好哥哥,延绥总兵吴自勉自然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