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会定制科举模拟考题,印刷考试资料,甚至还会找来“前辈”举办考前讲座。
你要考秀才,他们就会招来一个秀才,你要考举人,他们就会找来举人。
这个时候,谁家私塾有这本事,谁就厉害。
(pS:清代济南的万卷书院通过刻印独家批注版《四书集注》,一年的利润为七百多两纹银!)
这其实还没完,人家还会以票号定向培养账房先生。
当然了,那些捐赠的学田,族田村产,祠堂庙宇等也是赚钱的一种。
他们会把土地租出去,年底了收租就行了。(非杜撰,参考《中国历代书院志》)
这些私塾其实已经具备了书院的性质,只不过没换名字而已。
这种矩阵式的商业模式既能让私塾经营下去,还能有稳定的现金流,人家还掌管着知识产权呢。
这也是江南多私塾的根本原因。
因为所有读书人都幻想着自己多花点钱,多学点,说不定考试就有用,自己说不定就是状元郎!
读书人的钱是真的好赚!
与其说是私塾,是书院,不如说这些都是后世的考公机构,培训班,只不过名字不一样罢了。
国子监、府学、县学、社学这才算是学校。
私塾多,可书院少。
一旦挂上了书院的牌子,那事情就多了。
因为“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元朝是书院建设最繁荣的时期。
如今大明,对书院的监管是很严的。
长安能建立书院,说白了乃是衙门牵头。
现在长安书院控制着整个长安府的出版和印刷,地方上的私塾自然不喜欢书院了。
所以,这些大户也不喜欢余令,因为余令断人财路。
进了书院,钱谦益和徐霞客等人自然要进书楼,一进书楼,拿起一本书一看,钱谦益就不想看了!
这些书好像都是他家的。
再抬眼一看,钱谦益整个人都不好了。
书楼的建设都跟他家的一模一样,余令不但抄书,连他家的布置都抄了!
“余守心你……”
“我穷啊,你是知道的,建立书楼哪有那么容易,得放火,得找人设计,我穷啊,但我觉得你家挺好……”
钱谦益彻底无语了。
虽然紧绷着脸,嘴角却是在微微上扬。
他开心,他是真的开心,天下文人何其多,能被抄的文人有几个。
其实余令没想那么多,余令是相信有钱人的眼光。
钱谦益挑了几本县志,这种书对他来说就是解闷的读物,在他的眼里能让查阅资料的书籍才是学问。
“你这事做的细啊!”
“穷,只能慢慢做,等以后长安有钱了书院就不能只做启蒙了,可以成为一个大大的书院,可以涵盖所有的求学所需!”
“对了,苏堤是哪位?”
“怎么了?”
“这些日子听到太多关于他的事情了,这是一位饱学之士,能沉的下心来做教书育人的事情,我想见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