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妙法莲华经第二品 > 第102章 第102集(第5页)

第102章 第102集(第5页)

壬二、行法

口安乐行是一个果地的功德,是一个结果。那么因地要怎么修,才能够让自己口业得到安乐呢?

看壬二的“行法”,讲到修行的方法。行法有止行跟观行,先看止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前面的身业的过失要远离十种过失。这以下,口业要远离四种过失。

第一个,不说过。就是我们在讲经的也好,私底下也好,不乐说人及经典的过。

第一,我们批评某某人,这个人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些人就喜欢批评人跟事。这有什么缺点呢?蕅益大师说:“人虽有过,于我何干?喜谈人过,如扬粪秽,自薰薰他,自他俱损。”你讲别人的过错,不表示你比较优秀。你经常去说别人的过错,你把所缘境就注意在这个过错,就好像把粪便的污秽给掀起来,结果你不但熏习自己,也伤害别人。所以你说别人的过错,自他俱损,你伤害你的慈悲心,你也伤害到对方。当然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私下劝谏。它这个地方的批评是指公开的。

第二,你不能批评经典的过错。蕅益大师说,一切经典都是“如来方便,随宜宣说,如食石蜜,中边皆甜,安得有过?”佛陀讲经典经常是为实施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他是人天乘的,我们就用人天的善法来摄受他;他是二乘,就用二乘。所以,不一定要要求圆满。佛法的态度是这样,只要让你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可以。所以,你没有必要用《法华经》的一佛乘的思想,去看不起那些人天法跟二乘法,没有必要。因为他这个时候就需要这样的法门,所以,你毁谤他,他就没办法进步了。他必须有个过程。这第一个,不说人跟经典的过错。

第二个,不轻慢。也不轻慢其他的弘法法师。每一位法师都有他度化的因缘。其实自利是没有因缘的,就是你在佛堂用功的时候,你心地法门,是要远离因缘。但是你从佛堂走出来,只要利他,那对不起,就是因缘所生法了。利他是你做不了主的,所以利他只能随缘。修行要尽分,利他要随缘。为什么不能轻慢呢?就是说,这个法师讲得好不好是一回事,他过去生有他度化的因缘。这些人是适合他得度的,你一旦轻慢他、毁谤他,结果,你因为毁谤这个法师而把这些本来要依他得度的居士的善根给破坏了。所以不能轻慢其他法师。

第三个,不叹毁。不赞叹,也不毁谤。我们一个菩萨,也不要说他人的好恶长短,这指的是公开了。为什么不要去赞美一个人,也不要去批评一个人的过失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标准未定。人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从这个角度看这件事情是对的,你从那个角度看这件事情是对的。所以,菩萨公开赞美某一个人、某一个事,就失去你的平等心。所以你一个讲经的法师,要少说人事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没有标准答案。第二个,发心不明。你怎么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这样做有他的用心,有他一时的方便。

所以,我们不要公开地去赞美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也不要公开地去批评某一个人、某一个事的过失,因为标准难定;再者,发心难明。即便对于声闻人,这种修学涅盘寂静的人,也不要公开地称其名而说他的过失,当然也不要公开地称其名赞叹他的功德。这是第三个,不叹毁。

第四个,不怨嫌。你是修净土宗的,对于各种修学的法门,面对禅宗的、天台、唯识的,都不要有一种怨嫌的心,应该慈悲地包容。

这个口业是很重要!诸位,你看身业的过失,身业的过失就算你犯了,但只要你根本戒守到,其实一个人依身业造的罪都不会太重,除非你犯四根本。但是口业会让你瞬间造无间地狱业,这个可怕就在这里。所以,你口业要没有修好,你可能因为批评别人的习惯或批评法的习惯,就直接到无间地狱去了。

我讲一个譬喻。佛陀在《百喻经》上说,有一个老和尚,他有两个徒弟。他白天带那两个徒弟去托钵,托完钵吃完饭以后,下午就带这两个徒弟打坐。到了晚上的时候,因为老人家身体气血虚弱,脚就酸痛,所以他就叫两个徒弟一个按摩左脚,一个按摩右脚。在按摩的时候两个徒弟就吵起来,他说你没有用力,他说你没有用心,两个就开始争吵。争吵到最后,这个按摩左脚的徒弟就把老和尚的右腿打断了。按摩右腿的徒弟看你把我的打断,我把你的也打断。结果老和尚两只腿都被打断了。

就是说,你批评他,他批评你,最后伤害的是什么?伤害的是整个佛教,大家都不相信了。你唯识宗攻击禅宗的,说,欸,你不往生,你就是怎么怎么的,你退转!禅宗说你们这些人就是贪生怕死,不敢历练。这样的互相攻击,结果两个宗派都完了。

诸位!师父跟你讲真的,口业一定要修好。你要讲一句话之前,你最好是这句话在心中先走过一遍再出来。因为你有时候一句话出去,你收不回来了,你后悔也没用。而且口业的罪恶是很难忏悔的,尤其是越有影响力人讲的话,那你对佛教的伤害基本上是不可弥补。所以不要小看这四段。虽然身业立了十个,你就算犯到一个,顶多就是扰乱你的心思,攀缘心重一点,你只要稍微反省一下,你随时改过来,身业的过失是可以马上修正的。口业,你讲出去,尤其在网络上你弘传出去,你想收都收不回来,因为很多人听到了,伤害已经造成了。

这个口业一定要注意,这个口业这四种过失。你要没有把握,你对每一件事情没有把握之前,就把嘴巴闭起来就对了。你表示我没有意见,你就对了。

癸二、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前面是止行,就是禁止四个法。这以下是观行。

这个观行跟前面的身业不一样。身业的观行是空性,它要离一切相,达到理观的清净心、事修的清净心,才能够产生调柔、寂静、安稳。这个口业强调的是善巧方便的说法,所以它是修假观。

怎么假观呢?“菩萨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先契机,你看他是什么根机。他喜欢修人天乘的,你就教他去修人天乘的法,先不要马上去违背他的心意。“有所难问”,如果这个人他善根成熟了,他向你提问题了,那么菩萨就用圆满的大乘法为他解说。这看情况。他善根不成熟,你就讲他相应的法;他善根成熟了,你就讲大乘法,甚至是一佛乘的法,让他成就圆满的中道实相。

所以这个地方讲契理又契机,这两个,就看他根机有没有成熟。

辛二、重颂 分三:壬一、颂标章;壬二、颂行法;壬三、颂行成

壬一、颂标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这个地方等于是用前面的弘经三轨来配合这个四安乐行。

首先我们看,“菩萨常乐,安隐说法”。这个地方讲到入慈悲室,用慈悲心来安稳说法。第二个,“于清净地,而施床座”。这个是坐法空座,安住在无所得的清净心来说法。第三个,“以油涂身,澡浴尘秽”。先把身体洗干净,着上清净的忍辱衣,使令内外都干净。这个就讲到忍辱,就调柔寂静。就是入慈悲室、坐法空座、着忍辱衣,依止这三个法才能够“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我们前面讲到止跟观,止偏重在忍辱衣,观就是坐法空座;现在把慈悲放进来,就是入慈悲室。慈悲是一个发心,要透过慈悲的发心,然后修学止观,达到调柔寂静,最后才正确地说法。我们前面说过,止、观、慈悲是整个四安乐行的三个法门,配合弘经三轨是这个情况。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讲到口安乐行的总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