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生产力那节课上完,朱元璋就在全盘的思考各种制度问题。
后续的讲课,也确实让他们获得了许多灵感。
之前构思的种种制度,几乎都被他自己推翻了。
当时他以为,自己肯定能弄出一套比前人更加完美的制度。
然而事实却告诉他,想多了。
也正是因此,他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才会迫切的希望听到马钰的具体建议。
不论最后是否采用他的建议,至少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参考。
马皇后和朱标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心历路程。
而且他们也想看看,马钰是如何将新思想和制度联系起来的。
马钰略微思索片刻,就开口说道:
“赋税的发展史,总体来说是一个由简变繁,然后再简化的过程。”
朱标疑惑的道:“赋税的种类不是一直在增加吗?”
从最初的井田制,为国家付出劳动。
到后来私有制兴起,变成了徭役和赋税。
然后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就都冒出来了。
马钰解释道:“由简变繁,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财富的获取方式变多。”
“相应的征收赋税地方也在变多。”
“这是现实影响法制的结果。”
“由繁变简,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国家削减管理成本,一直在合并同类型的税种,以简化征收赋税的流程。”
“简单点说,税种越多越复杂,征收的难度就越大。”
“甚至出现了,征税付出的成本,超过赋税额本身。”
“之前我们说过,只有军事等少数不可或缺的点,朝廷会不计成本的投入资源。”
“其它大部分地方,都会考虑成本问题。”
“赋税方面也不例外。”
“朝廷会有选择的,将征收难度大税额少的税种,进行合并或者取消。”
“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税效率。”
“其中最成功的简化,就是两税制。”
朱标恍然大悟:“农耕族群百业齐发展,那么百业都是可以收税的点。”
“可是有些行业规模小,征收赋税很麻烦。”
“所以就与其它行业合并征收,或者干脆不征收。”
马钰颔首道:“正是如此,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朝廷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掌控。”
“朝廷无法掌握地方情况,导致财税系统一团乱麻。”
“赋税怎么征,征多少,完全由地方官吏说了算。”
“他们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但这些钱都落入了官吏的口袋,国库空空如也。”
“两税法就是将各种名目的赋税,通通合并成人头税和田税。”
“只要朝廷掌握大致的人口和土地数量,就可以有效的将税征收上来。”
“而且还简化了征税的流程,减少了贪官污吏上下其手的空间。”
“唐朝朝廷财政问题因此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