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神色冷酷:“陈树三,陪着这位沈先生去请汤议长。如今革命军兴,万事火急,可不要让大家等太长时间。否则,哼!”
一声冷哼,让沈维周脊背上直冒白毛汗。
陈树三,名叫陈磊,字树三,目前就读于孙元起创立的湖北高等工业学堂。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如今武昌城头飘扬的九角十八星旗,就是他和赵学诗、赵师梅兄弟一起制作的。他不太出名,可他的亲兄弟一大代表、革命烈士陈潭秋,大家一定不陌生。
陈磊二话不说,便陪着沈维周去找汤议长。
所谓“汤议长”,本名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人,日本政法大学毕业,现任湖北谘议局议长,是立宪派的一员健将。1910年在北京举行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他被推为会议主席。汤化龙倒也不难找,此刻就猫在家里。听说革命党找他出来做事,自然死活不肯:“这种掉脑袋的事如何能做?我不出去!”
因为干系自己身家性命,沈维周在一旁苦劝不已。同是谘议局议员的胡瑞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也劝道:“济武,你老在家中藏着不出去也不是事儿啊!依愚兄之见,倒不如挺身而出,直接告诉那些革命党,说‘文人不知治军理财,还请另选高才大能,以免耽误大事’,或许还可以脱身。”
胡瑞霖的意思很明白:出去帮革命党做事,以后清政府反攻倒算,只是可能掉脑袋。但这群革命党都是愣头青,你在家里藏匿不出,他会以为你抗拒革命,没准现在就把你崩了!两者权衡,倒不如现在出去敷衍一番,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n。et说网 全文字…;
思忖良久,汤化龙只好带着七八个议员来到谘议局。等他抵达时,商议内容已经换成了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推举谁来担任湖北军政府的首脑?
其实在武昌起义半年前,文学社、共进会等团体召开会议时,也曾提到革命成功后该推举谁担任临时都督的问题。当时革命团体的领袖,刘公也好,孙武也好,蒋翊武也好,尽管在革命过程中各自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论威望和能力,都还不足以服众,难以领袖群伦。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孙中山远在海外,短期不可能回国;想请黄兴等人来主持大局,可人家又看不上九省通衢的中部省份,一直迟迟不来。商议来商议去,他们推出了一个人选: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甲午海战后,得到张之洞赏识,便跟随来到湖北训练新军,现任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类似后世的旅长)。他为人谨厚,治军严格,对士兵比较宽和,尤其善待从军的青年学生,所以无论底层士兵还是革命党人,对他都颇有好感。
在革命党看来,推举黎元洪有三个好处:
第一,黎元洪是清末著名将领,推举他出来可以慑服清廷,号召天下,增加革命军的声威。也可以避免清廷给革命军冠以“叛军”“土匪”的罪名,使得各省不明真相,出现无人响应的局面。第
二,黎元洪是湖北人,是鄂军将领,他出来可以号召湖北士绅、鄂军部署附和革命。
第三,黎元洪虽然出身行伍,但颇有文化,能文能武,容易合作,也有能力领导革命。
当然,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好处,就是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三位首脑地位差不多,如果从中选一位,必然导致其他两位心中不满,难以摆平,索性不如推选一个外人,可以暂时避免出现内部争权。
武昌起义当晚,接连发生一系列突发事件,刘公远避汉口,孙武受伤住院,蒋翊武被迫离开武昌,起义队伍群龙无首。推举谁来担任湖北军政府的临时都督,便成为起义成功后最迫切的问题。
汤化龙听到这个问题,沉吟良久:
说白了,临时都督就是个马桶。革命一旦失败,朝廷首先想杀的就是你这个带头大哥;万一革命成功,你又会被人一脚踹开,成为楚义帝熊心、小明王韩林儿式的悲剧人物。即便如此,这个马桶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的:必须在清廷有名望,必须得到革命党支持,必须能号召军队……
——如果武昌城里众人能够提前知道革命会成功,此时做了临时都督,将来可以成为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的话,估计争这个位子的人会挤破头。汤化龙也不用这般为难,没准儿还会自告奋勇呢!
就在汤化龙搜肠刮肚、愁肠百结的时候,议员刘赓藻提议道:“你们觉得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宋卿如何?黎宋卿在北洋就是名将,又得到湖北军民爱戴,最是合适不过!”
刘赓藻的这一提议居然与半年前革命党商议的结果完全一致,立即得到所有在场人员的赞同。可是现在黎元洪在哪儿呢?
让我们把时钟拨到几个小时之前。
虽然革命党人对黎元洪印象颇好,黎元洪对底层士兵也宽厚有加,但并不代表他赞成革命。相反,他对革命是坚决反对的。武昌起义爆发之初,第八镇工程八营曾派周荣棠到黎元洪的第二十一混成协送信联络,希望共襄大计。结果黎元洪问清来历后,直接用刀砍死了周荣棠。…;
消息传出,起义将士无不大怒。炮八协入城后,便由蛇山和楚望台向第二十一混成协协部开炮,该协士兵也有哗变迹象。黎元洪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几个心腹躲到了自己的参谋家中。
俗话说的好:“世事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黎元洪如今虎落平阳,手头自然不能没有钱。逃难途中,不忘吩咐伙夫回家把他存放积蓄的三个皮箱搬来。
武昌城枪炮声响了一整夜,正常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这时几个力夫挑着衣服被褥、皮箱行囊出现在大街上,简直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实在太扎眼了。没走几步,就被担任巡查任务的士兵截获。
“宰相门房七品官”,那统领的伙夫即便不是七品官,总也比大头兵牛逼些吧?两下一争执,就把黎元洪的藏匿地点给抖露了出来。众人大喜过望,蜂拥而至黎元洪藏身处。
黎元洪见士兵们围住住所,只有出门相见。刚见面他就打悲情牌:“诸位兄弟,我黎某平日待你们不薄,为何要与我为难?”
众人乱纷纷地嚷道:“黎统领,我们并无恶意,只是武昌刚刚底定,想请您出来为我辈主持大局。”
黎元洪赶紧拒绝:“诸位好意,黎某心领了!只是黎某才疏学浅,不敢担此重任。而且革命党中人才济济,又何须黎某出面?”
众人皆道:“统领平日带兵,最得士兵欢心。如今革命党都是原先的军人,如果统领没资格出面主持,那谁还有资格?”
黎元洪眼睛一转:“你们现在由谁带队?”
众人齐声答道:“工程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
黎元洪立马点点头:“吴畏三是我的学生,军事才能、学识眼光均在我之上,有他便足以应付一切。我去不过是画蛇添足、锦上添花,何必出乖露丑?我看还是继续藏拙的好。”
工程八营士兵程定国是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功臣,胆色超群,此时疾声高呼:“事已至此,统领是打算投身革命,还是为清廷尽忠?自己选吧!”
黎元洪要是满清的死忠分子,在协部就该杀身成仁了,何至于逃到参谋家中藏起来?又何至于派伙夫回家偷运金银细软?既然之前没死,现在就更不会死。见程定国放出狠话,黎元洪只好灰溜溜地跟着众人来到楚望台。
你说黎元洪有王八之气也好,说他名声在外也好,但确实很有号召力。驻扎在楚望台的工程八营士兵听说黎元洪出来主持大局都欢欣鼓舞,列队举枪夹道欢迎。作为总指挥的吴兆麟对老师更是毕恭毕敬,远远就迎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