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重生之大科学家59 > 第137部分(第2页)

第137部分(第2页)

“昏话”老大人立马睁开眼,坐直身子厉声斥责道,“老夫又不是病得一丝两气、卧床不起,干嘛要你守在床前?大丈夫当志在四方,不要整天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是、是、是”孙元起连忙承认错误,“要不这样,等节后哪天回暖,请您老到经世大学小住几天?学校里面装了暖气,住起来可比城里舒服多了”

按照清朝惯例,各衙门每年腊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办公;等到来年正月二十,才开印上班。春节假期长达一个月。当然,对于各部堂官和入值军机官员来说,春节时间从未间断办公,类似于值班。这也是孙元起能在学部衙门看到张之洞和荣庆的原因。

“你也不要在京中逗留太久,毕竟你出洋一去三个多月,节后再姗姗来迟,赵次山对你该有成见了依老夫看,你也别等到元宵节后再动身。过了人日,你就可以去了,借着这机会,好好和湖北的士绅打打交道。前些日子有消息说,要调陈庸庵出任湖广总督,赵次山改任四川总督。湖北官场少不了又是一番波动,你还是多熟悉一下为好。”老大人虽然在家养病,可政坛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

见孙元起点头答应,老大人才重新在太师椅上躺好:“说到你们学校的暖气,如今京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据说只要安上几个大铁片子,屋内便温暖如春,还没炭气。你们学校不少师生就冲着这个玩意,每年寒假都不想离校。你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就是恋着那暖气,直到昨天才被家里人给催回来。结果一到家,就抱怨屋里冷;生上火盆,又嫌有味儿,说什么会炭气中毒。唉,都是给娇惯的,以前十几二十年没有暖气,他们不也过来了么?”

听着老大人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些家常话,孙元起觉得非常温馨:“叔祖父,改天您到学校体验几天试试?绝对比火盆好可惜这暖气需要一个完善的供暖系统,距离又不能太远,要不然一定给您家里也装上。”

“宫里面也听说暖气好,还特地派人去你们学校看了,回来都是赞不绝口,还准备什么时候把地炕火道撤了改成暖气呢。谁知言官得到了消息,谏疏就跟雪片似的送进宫里,什么宫中大兴土木,有碍风水啦;什么祖宗成法,不宜改易啦;什么洋人奇技yin巧,不可轻信啦;什么工程浩繁,靡费财帑啦……总之,就是不行。太后为此还发了一通火。发火也没用,暖气今年是肯定用不上了”老大人一边说一边摇头,看得出他对言官也是非常不感冒。

孙元起也是摇头:“以前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依我看,‘撼岳家军易,撼言官难’。”

老大人微微一笑。突然他想起另一件事来:“百熙,听说你在日本国,被**党扔了鸡蛋?”

孙元起顿时愕然:“您怎么知道?”

老大人努努嘴,孙元起这才看到书架的角上,居然摆着一台收音机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想到自己的丑事连老大人都知道。更没想到老大人居然如此与时俱进,连最新潮的收音机也配上了

近年来,托尼在中国积极开拓无线电广播市场,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自然不会忽视。广播作为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也迅速为北京的政府要员所接受。至于购买收音机那点花费,放在他们眼里还算钱么?再说,根本也用不着自己买,早有贴心的下属买来奉上。

日本广播公司和中华广播公司一母同胞,所有新闻历来都是共享的,孙元起被扔鸡蛋的消息也不例外。一来二去,就传到了老大人的耳朵里。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大人想听听当事人的亲口陈述。

孙元起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最后恨恨地说道:“归根到底,这事是预备立宪公会自主主张引发出来的。等节后,我就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声明,揭露他们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的画皮,让世人见识这些伪君子的真面目,好出了我胸中这口恶气”

老大人却摇摇头:“这事儿我看还是算了如果你真的对那个预备立宪公会不满,以后不理睬他们便是,声明就不用登了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哦?”

“你在湖北的时候,京中有传闻说你和**党人过从甚密,还多方包庇、纵容匪类。如今出了这档子事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宫里面要是知道这事儿,也会对你信任有加。”老大人缓缓地说道。

感情自己这是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又说了一阵闲话,老大人开始打起盹来。片刻之后,见老大人进入梦乡,孙元起这才轻手轻脚地走出书房。

明天就是除夕,尽管孙府殷勤留饭,孙元起还是婉言谢绝,急急忙忙往回赶。孙府上也知道他是出洋数月刚回来,着急回家看看,也没有强留,只是让人套上马车送他回去。等出门上车,才发现车厢里早已堆满了各种年货。这回还能拒绝么?

孙元起本来就是车马劳顿,加上奔波于学部衙门和廉子胡同之间,一上马车,依着车壁,顿时困意上涌睡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就听见车窗外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响成一片。孙元起刚醒,有些迷迷瞪瞪的,便问赶车的仆人:“咱这是到哪儿了?我感觉都睡了一觉,怎么还没出城?”…;

车把式是孙府的老人,闻声笑道:“侄少爷,我们已经到了经世镇,马上就该到家了”

“经世镇?”孙元起这才想起来经世大学外面的那个小集市,怎么如今改名叫经世镇?

车把式答道:“原先这里倒是没名字,后来人口多了,又靠近学校,德胜门外赶车的把式习惯把它叫成‘经世镇’。一来二去,就都这么叫开了。现在京城里一说‘经世镇’,大家伙都知道是这么个地儿,不会有第二家”

“麻烦停下车,我下去走走”孙元起吩咐道。

这是节前最后一天,镇子上热闹非凡,各种商铺鳞次栉比,买卖年货的挤成一团。更令人惊奇的是,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青年穿梭于人群之中,用或熟练或生涩的中文和伙计们聊天侃价,周围过往的群众也丝毫不以为异。

见街上人多,车把式也下了车,牵着马跟在孙元起后面,颇为感慨地说:“十多年前,小的跟着老太爷、老爷到香山看红叶的时候,这里哪有什么人家?完全是一片空荡荡的荒郊野岭。直到侄少爷您来这里盖学校,路边上才有几间马棚。这才几年时间?眼看着人烟一日日地密集起来,成了个热闹的大镇子皇城根上的老北京人都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以前觉得有些玄乎,现在看看这里,不就是先有学校,后有镇子么?”

“这个镇子也不知是谁管的,倒是比其他地方开明许多,也更整洁些。”孙元起到过清朝的不少集市,包括前门的大栅栏、武昌的九龙井街,总觉得这里更好。或许是敝帚自珍吧?不少字

“可没人管再说,谁敢来管?街上随便一个老夫子,没准儿就是进士老爷;一个不起眼的学生,说不定就是哪家府上的少爷;更何况这满街的洋人呢?所以官面上没人过来。听说曾有几个混混想到这里捞食,结果被学校保安队揍得屁滚尿流,以后再也没人敢过来了。就是因为没人管,开店的才更愿意往这里来,这里也更热闹。”车把式可能经常来接孙多男、孙多煃那几个家伙,对这里倒是门儿清,“至于整洁,是因为商户们承学校的情,专门凑些份子钱铺了路,还请人专门打扫的缘故,所以干净许多。”

商户承学校的情也是对的,除了受学校庇护之外,消费主力也是学校师生不是?

俩人一问一答间很快穿过集镇,路一拐,便踏上了经世大学的土地。

。,

一八五、不钓鲈鱼只钓名

??经世大学和经世镇的吵域非常明显。

与经世大学一线之隔的土地,早已被精明的商家买上,成为经世镇的黄金地段。尤其是最靠近经世大学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邀月楼”的饭馆,高达五层。 睛朗的夜晚,在三楼以上面朝经世大学的雅间里,可以看见山头明月璀璨、山间灯火辉煌。一边喝酒,一边赏景,最是雅致。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然而如果不提前十多天预订,雅间还没座儿! 而建校之初,孙元起便规定“土地归学校所有,不允许私自建房”。

所以经世大学的领土上没有一家商铺。当路两侧突然开阔起来的时候,双脚就踏上了经世大学的土地。 路两旁的松树,是建校之初从山 上移下来的,六七年过去,它们早已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扎下根,旁边的野草也枯了又荣、荣了又苦,再也看不出丝毫移栽的痕迹。脚下的水泥路面,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破旧,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开裂。但这丝毫不影响学校的颜面,却如同男人身上的伤痕,是成长的印记。 抬眼望去,学校的各种建筑错落地叠放在山顶和山腰间,原先最惹眼的终文楼已经变得泯然众人,只有外表斑驳的颜色昭示着这栋楼宇经历的风雨沧桑。 京城士大夫间流传着一句老语:“树不粗,画不古,一看就是内务府。”

内务府油水最大,一单活儿就能富起好几家人。举个例子。传说光绪帝大婚时,洞房的门帘就委托内务府大臣的管家的一个关系户来做。关系户请来最好的绣工,用最好的材料,花最细致的功夫,最后交了差。门帘的工本成本价是五十多两银子,在那时已算是很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