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重生之大科学家59 > 第128部分(第2页)

第128部分(第2页)

“事实上,我前不久刚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邀请。”卢瑟福道。

“我再次诚挚地邀请你到我们经世大学工作…”孙元起认真地说,“邀请你出任iprt的所长!”

你的iprt?”

“是的”孙元点头,“我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现在很难兼任iprt的所长之职,我希望你能出任第二任所长。当然,如今的iprt可比你当年见到的好多了!”

没错,这些年iprt(物理传习所)一直是学校建设的重点,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无论是科研力量,还是实验设备,在全世界实验室中都可以不落下风。凭借着所长孙元起、副所长爱因斯坦、以及研究员米列娃等人在相对论、反物质、核物理方面不时发表的论文,愈发使得iprt声名远播。。卢瑟福沉吟片刻:“iprt啊?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地方……。孙元起顿时大喜。(未完待续)据说,诺贝尔奖委员会于1912年评选出爱迪生和特斯拉为物理学奖得主。然而这两人因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而变成死对头,根本不能容忍和对方一起站在领奖台上,所以前公开表示拒绝领奖。无奈之下,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只好颁发给了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的荷兰科学家达伦。但是”比起特斯拉影响深远的交流电技术,达伦的航标灯自动调节器根本就是个渣渣!

卢瑟福依然摇摇头:“不行,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和你、以及马丁教授的共司工作,独立的贡献太少,分量还不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到底是科研人员,实在是太单纯了,居然连诺贝尔奖这种荣誉都能逊让。孙元起只好另想办法:“对了,卢瑟福先生,我诚挚地邀请你到我们经世大学工作!”

早在1906年,孙元起就在信中数次邀请卢瑟福到中国任教,但他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此次旧事重提”除了想好友以后可以经常见面外,孙元起还想和他共同合作,研究出一些重量级的成果,好把他推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一七一、鸳鸯绣了从教看

后世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简介中往往会浓墨重彩地写道“本实验室现有x名中国科学院院士,x名中国工程院院士,xx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xx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彰显自己实力雄厚。

然而代表中国学术界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到底如何呢?有人认为,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的院士首先要看他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其次才是国际影响。但总体来看,中国院士放在国际上来比较,水平普遍不高,这恐怕算是实情。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著名实验室:

比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874年成立至今,一共产生了28位诺贝尔奖得主。

又比如成立于1947年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历史上该实验室的发现成果曾5次获得诺贝尔奖。

再比如位于加大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至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则先后有7次13人问鼎诺贝尔奖。除此而外,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以来,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更是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

……

当然,这些杰出的实验室之所以能做出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背后巨额的科研投入。就拿贝尔实验室来讲,朗讯科技公司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11~12作为实验室的研发经费,大约40亿美元。这相当于国家“985工程”对于清华大学拨款的15倍至于研究人员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七分之一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10年美国对它的科研投入则达到7。7亿美元。科研之烧钱,由此可见一斑。

孙元起一直致力于促进经世大学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记得太祖爷曾说过:“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此次出国游历,首要目的是拉人。

为此,他在马赛和李复几晤谈,考察德国鲁尔区带着学生,与俞同奎等人商量成立中国科技学会,慷慨捐出还没有捂热的诺贝尔奖奖金,尽管假期安排非常紧张,还是在伦敦盘桓了十多日。现在他又把魔爪伸向了卢瑟福。

如今经世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已经有了王先谦、杨守敬、严复、廖平、孙诒让、陈衍、崔适、皮锡瑞等名师大儒弘文励教,再加上安阳甲骨、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珍贵典籍的刺激,俨然成为北方文化教育研究的中心。

至于在自然科学领域,经世大学更是国内翘楚了。但由于中国科学本来就先天胎里不足,就算是国内的泰山北斗,放在国际上来看,也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目前,学校已经有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孙元起),还有两人有望在未来十年间获奖(特斯拉、爱因斯坦),但孙元起觉得还是不够,必须在短时间内引进更多的世界顶尖人才,才能形成科研力量的集聚效应。选来选去,孙元起就相中了卢瑟福。

孙元起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教授,关键是马丁和卢瑟福比起来劣势太明显:

马丁教授已经年近花甲,虽然名望十足,可创造力却在下降;而卢瑟福才三十多岁,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

马丁教授在美国人,已经在美洲生活了五十多年,让他突然去中国,恐怕大有不便之处;而卢瑟福则是在新西兰出生,在英国求学,又在加拿大工作,如今再换个环境到中国,适应起来应该很快。

更重要的一点是,卢瑟福不仅是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无人能及。历史上,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至少有9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