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吴侯孙权在父兄所遗的文武之外,大力拔擢新人,故而吕岱、徐盛俱为中郎将,而潘璋、凌统为校尉。其中,吕岱资历虽浅,年龄却长,因而特显持重,得到吴侯格外的重视。
这几日途中,吕岱与与雷远相处得不错。
他多次向雷远请教巴汉等处的地形、民情,也殷勤地向雷远介绍江夏以东各地的情况,并及吴侯麾下诸将的性格、喜好。
昨日里,从成都传来一个消息:玄德公应吴侯的要求遣雷远东行襄助,但随即后悔,于是对身在成都的鲁肃抱怨说,吴侯只用一个籍籍无名的昭信中郎将,就换取我部下重将,我思来想去,未免太不划算。
于是鲁肃应道,雷续之有鹰扬哮阚之威,吕定公也有忠勤柔远之美,未必不能匹敌也。若玄德公一定以为不足,我鲁肃自认为临事不苟,愿意随吕定公同往汉中,记录他的功绩,到战后来供玄德公评价。
玄德公大笑,遂请鲁肃留在成都,参赞军事。
这消息传到峡江道中,雷远有点感动。
这明摆着是担心雷远与江东仇怨颇深,唯恐他在江东遭遇不测,专门再留鲁肃为人质。料来有鲁肃、吕岱两人在益州,吴侯那边再怎么记恨此前覆军杀将的败绩,也不至于对雷远下什么黑手。
这消息此时传来,计算时日,诸葛亮离开成都时就已知道了。但诸葛亮并不在雷远面前提起。他是君子,不会以此市恩。
但其他人并不明白玄德公的深意。不少人只看表面,又因为己方主公地跨两州的骄气,都传说玄德公轻视吕岱,认为鲁肃和吕岱两人才能及得上雷远一人。
这传闻自然瞒不过吕岱,但他之后两日与雷远往来时,神气自若,举动沉稳一如往常,显然丝毫都不将传闻放在心上。
再过一日,江水愈加汹涌,船只须得经纤夫的帮助,才能缓缓前进。
雷远在江关处与诸葛亮会面,随即送别众人,领部下轻骑折返。
春夏之交江淮涨水,吴侯的大军就该行动了,留给雷远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前往江淮只是作战,那点起精兵强将、备足粮秣就够,但如果要按诸葛亮的建议,在江淮闹出点大动静来,还需要额外的准备。
第0489章故交(上)
夫夷县。
此地位于零陵郡北部,原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义的夫夷侯国,顺帝时因犯法国除,复为夫夷县。玄德公控制荆州之后,将此归属零陵北部都尉治下。
之所以设立零陵北部都尉来治理昭阳、昭陵、夫夷、都梁四县,是因为这四县并处都梁水和资水沿岸,与紧靠湘水的零陵郡南部交通不便,反倒更便于沟通长沙郡的益阳县。
数百年来,此地蛮汉杂处,近代以来更渐渐成为蛮夷活跃的区域,朝廷政令不出县城,常有厮杀攻劫。后来玄德公将从江淮迁移来的淮南豪右各族两万余众安置在此,又以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率兵临之,方得安定。
这一日傍晚,夫夷县的县尉樊尚回到县城。
靠近县城的田地中,有些赤膊的农人在耕作,还有手持刀剑的行人在城门处出入。但他们见到健硕高大的樊尚来到,隔着老远就恭敬行礼,可见他在此地威望甚高。
两年前,淮南人最初迁到夫夷时,曾有蛮夷作乱,掠夺城池。当时刘景升所署的县令弃城而逃,引发阖城人丁哄堂大散。樊尚带着少量部下逃到城外以后,发现蛮夷混乱无备,于是领着自家恩养的刀客娄忠、胡兆、季胜等人分作几路杀回城中,一边杀贼,一边虚张声势呼叫郡兵数千已至。
蛮夷惶恐之下,不及分辨,主动撤离城池。樊尚又纠合部属追击二十余里,斩杀蛮夷两百余级方回。
在樊尚看来,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自家昔日在庐江雷氏的部下当侠客,干各种黑活儿的时候,杀得人多了。就连朝廷官吏都亲手宰过几个,区区蛮夷有什么难应付的?
此举大大地震慑了夫夷县的本地大族。不久之后,玄德公追究城池丢失的责任,罢黜了原来的县中大吏,而樊尚以收复城池的功勋,被破格任命为县尉。
再后来,新任的零陵北部尉习珍就任,据说他是庐江雷氏的女婿,将会迎娶庐江雷氏当代宗主雷远的妹妹。樊尚凭着与雷氏的旧关系,很快搭上了习珍。此后他在稳定地方的几次作战中都有功勋,还曾驰援百里外的邻县,眼看着阀阅簿上功劳不少,很有可能再得升迁。
在夫夷县范围内,无论淮南移民还是本地居民,能像樊尚这样声威赫赫的,别无他人。
但樊尚心底里并不满意。
他是见识过江淮间豪杰纷争、大军往来的人,如今却在荆南边鄙之地栖身。两年下来,他和他的亲信部下,都感觉自己将要荒废。
有时候他从习珍口中听说,庐江雷氏如今极其兴旺,宗主雷远身兼多个二千石的文武职位,已成了整个荆州范围内仅次于荡寇将军关羽的重将,说一句权势滔天亦不为过。
就连当年跟着雷远的那几个小扈从,什么郭竟、王延之类,也全都当上了领兵上千的校尉,堪称飞黄腾达。
偏偏我樊尚追随雷氏两代,当年也算在江淮颇有声名的游侠剑客首领,历年来虽无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就在雷远掌舵之后被抛开了?樊尚想到自己在灊山的时候似乎对这位小郎君不够恭敬,常常后悔得锥心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