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武并重,政务上也是兢兢业业,但周高宗却不喜武官,生怕武将掌握了兵权会夺他郭家的江山,因此他登基后不久就改革了政治,设置了重重的监察机构防备武将,甚至将周世宗攘外的政策调为安内,国内大部分的兵力都用于防备民变及武将叛变上。
周高宗说:“我泱泱大中华,从未见夷族蛮统治过,而历朝历代每次灭国都从刁民及武将身起,故,为保我大周安稳,必得屯兵关内,防患于未然。”
所以,原本屯兵关外的八十万将士被打散归于关内各处,却没料到党项人和女真族等各部渐渐壮大,大周丢城失地,战线不断南移。
大周的皇帝还未来得及扶持起官,武将却已经被打压散盘了,没有办法,只好重用世家。
唐朝好容易废除的九中正制又渐渐抬头,大周虽然没说用九中正制选官,但科举已被世家垄断,民间读书识字的人更少了。
比如鸣水县,偌大的鸣水县只有一个小书院,能坐在里面读书的都是辖下钱财颇丰却没有家的弟,县城中只有一家书店,穆扬灵想要买笔墨纸砚还得走将近两个时辰的到县城购买,而书店中的书也才有六个架,穆扬灵听母亲说过,如今的书大部分还掌握在世家手中。
以穆扬灵的眼光看,大周在走倒退的。
临山村能有一个识字的人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而舒婉娘向来和气柔顺,所以有想识字的孩上门来求她都会认真的教。
乍然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孩们的心中激荡就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前头刘叔家的大儿刘永跟着舒婉娘认了几天的字就闹着要去县城上考科举。
这对刘家来说算得上是惊天霹雳。
刘叔家只勉强算得上温饱,连病都不敢生,何况是读书考科举?
族长以为族里好容易出一个这样有决心的人,要是他有能耐,举全族之力供养他也是可以的,读书的成本虽然高,但考出来的回报同样丰厚,所以族长去找舒婉娘询问刘永读书的天赋。
。。。
。。。
第十二章 刘永
刘永那时已有九岁,跟着舒婉娘了两个多月,一本《字经》却只认了小半部分,偏小半部分中还总是有缺漏的。
舒婉娘性虽绵软,但看人再准不过,如果刘永只是拙,那勤能补拙,她说不定会为他争取一番,偏刘永性格偏执,有些好高骛远,又急躁,并不是读书的料。
舒婉娘就对族长道:“刘永与我认字,算是几个孩中认得比较快的,也刻苦,每日天未亮就上门来求,天黑时才回去,除他外,村里还有五个孩时常会过来,因他们年岁相当,又没有基础,我就一并教,每日只教句话,后面得多了,才开始每日教一页。”
族长诧异,他只问舒婉娘刘永一人,不明白舒婉娘为何连其他五个孩一并拉出来说,难道是为了让他对比?
舒婉娘继续道:“叔公的孙刘力年纪大些,最懂事,也得最快,每日他与我反复读过后记住了比划就离开,我本以为他不爱认字,可后来见他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嘴里也念念有词,得闲时手上也经常比划那几个字。”
族长刘和很自豪的道:“刘力从小丧父,一直很勤奋,才四岁就会下田帮他娘干活了,他这是舍不得放下地里的活,只可惜已经十一岁了,家里又困难……”
舒婉娘心中有些惋惜,因为她觉得刘力才是最适合走科举的那个人,如果刘家一定要培养一个人的话,可看村长的意思,他并不愿意。
舒婉娘顿了顿又道:“刘力每次来的时候都会背一捆柴过来,您的孙刘平也很好,每次来认完字后都会帮我挑满水缸里的水才走,其他几个孩都抢着把我院里的活干完了,”舒婉娘很是不好意思的一笑,“他们一来,我和相公都轻松了好多。”
族长耐下性听下去,他觉得舒婉娘是读书人家的闺女,见识不俗,一直没说到刘永必有她的打算,因此也没一个劲儿的追问,只当闲话家常一样的问道:“您是他们的先生,他们孝顺您是应该的。”
舒婉娘点头道:“我知道这是他们的孝心,只是这难免会影响到专心习的刘永,好几次我不在的时候都发生了争吵,刘永觉得他们在院里过嘈杂,影响到了他认字。”
族长笑脸一僵,倾身问道:“您是说刘永没帮您干活吗?”
舒婉娘从不说人坏话,因此脸上有些不自在,但还是点头道:“那孩一直在争取时间练字,他从早上来后就一直习到晚上,就算是农忙时候也如此,因此他认字要比别人快上许多,别人的进都赶不上他,他就与我要求他要单独往前习……”
舒婉娘道:“他与其他五人之前还很要好,但最近却连招呼都不愿意和刘力他们打了,就是见到我相公,问及所认的字,知道比他认的还少后就不与我相公打招呼了。”
舒婉娘见族长脸色越发难看,就呼出一口气,语重心长的道:“族长,这些话我也只与你说,他与我认字我自然倾力相教,只是你们要举全族之力供养他一人,婉娘不好对他的未来下定论,只能将他日常表现告诉您。”
族长问:“他认字既比别人快,那前面过的字都能记住了?”
舒婉娘叹道:“这就是第二个关键了,他一天要记这么多字,第二天第天还记得,但过了五天再去看,未必都认得,偏他又不肯回头再复习,觉得浪费时间,不如朝前看,以后再回来回顾一遍。族长,习本就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他如今要跑,基础怎么可能牢靠?”
族长顿时无言以对,起身对舒婉娘行礼,“最近几个孩麻烦您了,我回去与他们商议一番。”
舒婉娘送客。
刘永的确不适合科举,舒婉娘甚至想不通他是哪来的自信他可以靠科举出人头地的。
本朝的科举非常的艰难,年一取士,只取人,而人中世家又占了多数,还有其他耕读人家的弟也是强劲儿的对手,毕竟教育资源摆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