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洪熙么!朕是要留在身边用的,宰辅之材国之栋梁。外有你这个功王,内有他这个贤王。四叔,你这一门,人才辈出呀!”
朱棣迟疑片刻,点头道,“臣多谢皇上恩典!”
说完,看了朱高炽一眼,心中长叹。
忽然,朱允熥又靠近些,低声道,“四叔,你觉得朕对边塞军务上的这番决定,对吗?”说着,又道,“你是老军务了,帮朕看看是否有疏漏之处?”
朱棣摇头,“皇上用心良苦,臣。。。。远不及也!”
朱允熥心里明白,这句用心良苦其实是在刺他,但他毫不在意。
“老四呀,对不住了!我说这些其实都是历史上你的决策呀!”朱允熥心中暗道。
历史上的朱棣面对边患问题,就是这么办的。
靖难之后登基为帝,解决了宁王,解决了秦王晋王,整合了帝国北方边军,才能连年北伐。
后人有人称,东西延巨,指臂相依,称全盛矣。故合边卒之数不过四十万,较之宋人单防备西夏一路之七十余万,盖徏数倍!
朱允熥慢慢回身,坐回宝座之上,看着群臣开口道,“诸爱卿,现在来说说藩王们移藩之事,都是太上皇的子孙,也都是朕的亲族。虽削藩,但不能真的苛刻了!”
群臣还没从皇帝跟燕王,不,应该是和勇毅亲王的话中回神,皇帝已经再次开口。
“除了藩王的事,还有另一件。吏部侍郎上奏,请朕追尊故懿文太子为皇帝,故懿文太子妃!”说着,朱允熥又看看群臣,“也就是朕的母亲,为皇后!”
顿时,群臣心中又是一颤。
早不提晚不提,在即将移藩之时,提出追赠故太子为皇帝,皇上这个时机选的好呀!
李景隆最先开口,“启奏皇上,臣以为此乃天经地义之事!”说着,低头擦着眼睛,“若太上皇泉下有知,也必然欣慰!”
“你他妈能要点脸吗?”朱棣看着李景隆的身影,暗中咬牙。
“臣也附议!”朱高炽也开口道,“此乃应有之义!其实当太上皇在世之时,就有此意。不过自古都是子尊父,所以才延迟下来。”
“臭小子!”朱棣看着儿子的背影,眼角跳跳,“你怎么也不这么不要脸了?”
想着想着,朱棣的表情有些。。。茫然了。
朱允熥静静的看着他的表情,酝酿接下来的说辞。
“过去都是父皇指定二哥三哥或者臣,领各位兵马巡戎塞上。而现在皇上的意图,是从东胜卫开始,逐年朝草原推进!”
朱棣缓缓开口,“这可不是一两年能办到的!”
北方的威胁,别说一两年,一二十年都无法永绝后患。
就拿后世的满清来说,是经过康雍乾三代(他妈的尽管不想承认,可这三人确实很厉害呀!),经过连年不断长达七十年的战争才最终消除了隐患,并且变成了帝国的永久疆域。
而且,这种融合不但是军事上的,更是通过不断的联姻,制衡,分化。。。。
“是的!要很长的时间!”朱允熥道。
“那皇上您就不怕。。。?”朱棣抬头,也看着朱允熥的眼睛,“臣再有什么,别的心思?”
“燕王大胆!”群臣之中,李景隆一声怒斥,“此臣子之言呼?”
“皇上,三思呀!”文官之中,也有人跟着开腔。
文官们看不出皇帝的战略意图,但却能听出来皇帝好像要给燕王朱棣很大的权利!ωωw。
朱棣轻蔑的看了李景隆一眼,又看向朱允熥,没说话。
“哈!”朱允熥一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既然能用你,自然就不怕。”说着,向前探身,“四叔,你觉得朕会怕吗?”
朱棣无声一笑,微微摇头。
是的,皇帝定然不会怕的。
以这位皇帝的手段和脾性,定然有一万种后手。
想再和以前一样,渗透军中将领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没了封地,就是没了根。所有的一切都是朝廷给,他给不了下面的人任何东西。
他以前是代表着皇帝的亲王,而以后在军中只能是皇帝所选的统帅,与当年的徐达常遇春无异。
再者,皇帝所说边军四十万,也不可能都给他。
“朕欲命你为平虏将军,坐镇东胜卫。”朱允熥又道,“可否?”